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四 卷 別:繪畫
頁 碼:14/1_226
公主寺明王像
公主寺明王像
明代(1368~1644)
壁畫
山西繁峙
 
公主寺西壁水陸畫(局部)
公主寺西壁水陸畫(局部)
 
公主寺西嶽北嶽一切神祇眾
公主寺西嶽北嶽一切神祇眾
 
公主寺九曜星君眾
公主寺九曜星君眾
 

公主寺水陸畫
gong zhu si shui lu hua

位於山西省繁峙縣城東南約14公里東勝村公主寺大殿。水陸畫因水陸法會而繪製,分上堂及下堂,上堂內容為諸佛、菩薩、聲聞、緣覺、明王、金剛及護法諸天等;下堂有六道眾生。
 公主寺始建於北魏(386~534),因文成帝(452~465在位)之女於此出家,故名。大殿為明弘治年間(1488~1505)的遺構,東壁南側上隅留有匠師題記一方。殿內供奉三世佛,中為釋迦牟尼佛,左右分別為藥師佛及阿彌陀佛,四壁除了前檐明間為格扇,餘皆繪滿壁畫。
 大殿正壁(北壁)明間繪彌勒佛,佛兩側及兩次間繪阿彌陀佛、不空成就佛及八大明王,各明王像上隅有榜題。東壁當心間繪盧舍那佛,其左右兩隅有觀音、大勢至、文殊及普賢四菩薩坐像。佛座前為舍利弗背身跪拜,兩側有帝釋天、大梵天和二金剛對峙。佛像周圍分置羅漢、日宮天子、月宮天子、天藏菩薩、西嶽北嶽一切神祇眾、東嶽南嶽中嶽並從眷等眾及星宿等。
 西壁中央繪阿彌陀佛,左右分別有二菩薩,佛前兩隅有天妃聖母眾和后土聖母眾等。佛座前一弟子背身跪拜,佛像周圍分布天蓬大帥玄天上帝、北極紫微大帝、天官神祇眾、威德自在菩薩、訶利帝母(鬼子母)等眾、十八典獄眾、五通神仙眾、閻羅王天子眾、十二屬相神祇眾、九曜星君眾、十住位菩薩眾、六曹判官眾等。南壁兩次間繪大聖引路王菩薩及人間帝王后妃、忠臣烈士、三貞九烈、孝子賢孫、三教九流、各業百姓等。
 全殿水陸畫人物眾多,共計各類形象四百七十身。四壁的構圖各不相同,畫面上、下堂諸像之結構,不受一定的制約,諸佛、菩薩、羅漢、諸天、人、鬼神等,上下穿插排列,統一中有變化,對稱中亦顯殊異。尊像名稱皆書於長形墨框裡,其下或附加小字,書施主名字。各組形象之間以五彩祥雲區隔,使畫面產生動感又具裝飾性。人物形象生動傳神,或莊嚴慈祥,或威武雄健,或道貌岸然,或猙獰恐怖,各具特色。
 壁畫線條以蘭葉描為主,兼用鐵線描和釘頭鼠尾描。設色採用重彩平塗技法,施彩點染。色彩以朱、黃為主,兼用青、綠、赭、醬等色,色調偏暖,異於金(1115~1234)元(1271~1368)寺院壁畫設色以青綠為主。人物的花冠、玉帶和重要的花紋及天王、金剛的甲冑等,皆施以瀝粉貼金,更增畫面華麗效果。
博物館資料:

 

相關詞條:公主寺帝釋天及大梵天像, 公主寺, 舍利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