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八 卷 別:石窟
頁 碼:6/2_606
東千佛洞
東千佛洞
甘肅瓜州
 
東千佛洞第2窟菩提樹觀音像
東千佛洞第2窟菩提樹觀音像
西夏(1032~1227)
壁畫
 
東千佛洞第5窟曼荼羅圖
東千佛洞第5窟曼荼羅圖
 

東千佛洞
dong qian fo dong

位於甘肅省瓜州縣橋子鄉東南35公里峽谷中河牀的西岸,始建於西夏(1032~1227),元(1271~1368)、清(1644~1911)時續有開鑿。現存洞窟二十三個,於東、西崖面分上下兩層,其中東崖上層六窟,下層三窟,共計九窟;西崖上層八窟,下層六窟,共計十四窟。一九九六年隨榆林窟整體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目前窟內存有塑像、壁畫者八窟,總計壁畫486.7平方公尺,清塑造像四十六身(原塑均毀)。第2、4、5、7窟為西夏窟,第7窟清代重修。這四個窟均為長方形中心柱窟,中心柱後畫涅槃圖,可謂西域早期石窟形制的再現。
 第2窟堪稱東千佛洞石窟佛教藝術的代表之作,不但壁畫保存最為完整、精美,由於西夏在汲取漢地藝術的同時又大力推廣藏傳佛教,一窟之內多種風格並存。壁畫中顯教經變、漢密圖像屬中原風格;藏密曼荼羅中起舞的金剛及身姿、服飾獨特的觀音像,皆帶有明顯的西藏、印度、尼泊爾痕跡。同一題材的繪畫內容出現在一個窟中,但從畫面布局到人物性格的描繪,二者卻迥然不同;同為觀音菩薩,服飾、造型大相逕庭,呈現出顯密結合、漢密藏密結合的繪畫特點,為東千佛洞所獨有。
 第4窟壁畫多已漫漶不清,四壁殘存立佛、說法圖、十一面觀音像、供養人像等,穹窿窟頂殘存銜花孔雀。此窟正壁龕內未塑佛像,而是畫一身著俗裝的西夏高僧像,畫像保存完好,推測為紀念西夏某高僧而建。
 第5窟存中心塔柱南、北面曼荼羅圖各一鋪。窟頂存坐佛、花卉圖案等。窟南北兩壁繪畫保存較多,南壁有二、四、八、十臂觀音及文殊變相各一鋪。北壁繪水月觀音圖、四臂觀音圖、八塔變相、度母、普賢變相各一鋪。其中普賢變相的繪工精美,畫面動中有靜,雲彩的畫法十分獨特,裝飾趣味相當濃厚。東壁門道上方六佛像中繪一朵四瓣蓮花,花心及花瓣各繪二臂、四臂或八臂的菩薩像一身;門道南側繪有塔龕及三身金剛。
 第7窟中心柱正壁龕內清代壁畫水平不高,其他壁面繪八臂觀音圖、十一面八臂觀音圖、涅槃變相等。窟內其餘各壁繪密教尊像、淨土變相、說法圖等,其中淨土變相、說法圖兩側的觀音、勢至以及甬道頂的雙鳳卷草紋圖案等,都是難得的佳作。
 第6窟為元代窟,窟頂繪曼荼羅圖,南北兩壁分繪文殊、普賢像,東壁原壁畫遭清人破壞,壁前復鑿長龕,內塑一佛四菩薩。第1、3、8窟為清代窟,殘存無多,繪塑水平不高。
 東千佛洞壁畫以密教題材為主,漢密、藏密的成分兼而有之,不但內容極其豐富,而且繪畫種類繁多,有經變畫、密宗圖像、尊像畫、裝飾圖案和供養人畫像等。僅經變畫就有西方淨土變相、藥師淨土變相、文殊變相、普賢變相、涅槃變相、水月觀音圖、八臂觀音變相等多種。因東千佛洞古屬瓜州,系西夏王元昊建立的十二監軍司之一,瓜州監軍司統管河西地區的統治中心即在瓜州,因此此處保存的西夏壁畫之精美、藝術成就之高,不但遠在莫高窟之上,而且如此繁多的密宗內容,也補闕了敦煌佛教藝術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