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十一面觀音菩薩像 平安時代(794~1185) 白檀木 高42.4公分 日本東京台東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
|
 |
十一面觀音菩薩像(側面) |
|
|
十一面觀音菩薩像
shi yi mian guan yin pu sa xiang
該像推測為日本留學僧定惠於白鳳天智天皇四年(665)入唐歸國時所請回的觀音像,故可能為初唐(618~712)的作品。現為日本重要文化財。 其造型與玄奘譯的《十一面神咒心經》之內容相符,如經所言:「若欲成立此神咒者,應當先以堅好無隙白栴檀香,刻作觀自在菩薩像,長一●(手+桀)手半。左手執紅蓮花軍持,展右臂以掛數珠,及施無畏手。其像作十一面,當前三面作慈悲相,左邊三面作瞋怒相,右邊三面作白牙上出相,當後一面作暴惡大笑相,頂上一面作佛面像,諸頭冠中皆作佛身。其觀自在菩薩身上具瓔珞等種種莊嚴。」 此像弓形雙眉,眼瞼大而圓鼓,雙目向下俯視,鼻梁尖挺,厚唇,眉間白毫置一圓珠,耳垂鏤空掛大耳環。頭部比例較大,肌肉的表現並無起伏凹凸,右臂微微外展,扭轉腰身,重心置於左足,略呈三屈式。右手拈數珠,左手握軍持(淨瓶),其上紅蓮已佚,立於蓮台上。頸長肩圓,袒上身,下著長裙,佩戴項圈、胸飾,成串瓔珞自兩肩垂掛至膝,並於腹前交叉穿環。除頭頂上的佛面為後來補上外,從頭部至足部的榫頭,由白檀木整材雕刻。整體造像刻劃鮮明,具印度式風貌而受矚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