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搜尋 >
頁 碼:5/1_372
|
西千佛洞 甘肅敦煌 |
|
|
西千佛洞第9窟 |
|
|
西千佛洞
xi qian fo dong
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城西南約30公里處。因位於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及古敦煌城之西而得名。所有窟龕均開鑿在高約20公尺黨河北岸的崖壁上。始建時間無從考證,現存為北魏(386~534)晚期至元代(1271~1368)洞窟,目前尚未發現比北魏晚期更早的洞窟和遺跡,現編號二十二個,大體分布在三個區段內。第1~19窟集中在整個窟群的西段,第21、22窟在東段,第20窟則位於兩者之間。窟室形制大致有中心塔柱窟、覆斗頂窟、平頂方形窟以及敞口長方形大龕等四種。窟中遺存彩塑三十四身,壁畫800餘平方公尺。一九六一年隨莫高窟整體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7窟是西千佛洞現存最早的洞窟,建於北魏晚期,與莫高窟同時期中心柱式窟形制、布局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中心柱基座較高,幾乎占柱身之半,柱身四面僅開一層龕,其中北向面作雙樹龕。 第9窟是西千佛洞現存唯一初建於西魏(535~556)的洞窟,曾經歷代重修,現存遺跡時代參差。中心柱南向龕的龕楣上以描繪細膩的說法圖為裝飾,不同於北魏習見的火焰紋龕楣。 第8、11、12、13等窟為北周(557~581)洞窟。第8窟和12窟為中心柱式,均在前部作人字披頂,後部中央有方形塔柱。前部的空間十分狹小,中心柱的基座比較低矮,僅在中心柱正面(南向面)開一龕。第12窟南壁窟門東西兩側分別繪製勞度叉鬥聖變和睒子本生故事,二圖左右對稱,其中窟門東側的勞度叉鬥聖變是中國同類題材壁畫中現存最早的一幅,也是現存僅見的北朝時期(386~581)勞度叉鬥聖變。 第3、5、14、16、18等窟為唐代(618~907)窟。其中以第18窟最具特色,窟形制、布局、壁畫技法具有典型的唐代風格。為覆斗頂方形窟,頂中央有交杵蓮花藻井,四披以說法圖為中心繪千佛。北壁開盝頂帳形大龕,龕內設「凹」字形佛牀,已無塑像。西壁繪觀無量壽經變,南北側為未生怨、十六觀。東壁繪藥師經變相,南、北側為九橫死、十二大願。南壁存門西側的不空●(上四+下絹)Q索觀音變及門上的降魔變。所有畫面描繪精細,設色淡雅。 第19窟建於五代(907~960)。後壁開敞口大龕,窟東西二壁前像台上塑十六羅漢像,現東壁殘存五身,西壁殘存八身,是敦煌地區石窟中唯一用泥塑表現十六羅漢的洞窟。壁面繪各種坐禪入定的羅漢像,以繪塑結合表現眾多的羅漢形象在西北地區不多見。 回鶻時期對多數洞窟進行過重修,繪製簡單粗率。元代受藏傳佛教藝術的影響,第20窟的壁畫屬金剛乘藏密畫派。 西千佛洞雖然規模不大,但內容豐富、歷史悠久,是敦煌石窟的組成部分,對敦煌學研究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
相關詞條:莫高窟, 敦煌石窟, 西千佛洞第7窟, 西千佛洞第8窟, 西千佛洞第9窟龕楣, 西千佛洞第12窟勞度叉鬥聖變相, 西千佛洞第18窟觀無量壽經變相, 西千佛洞第18窟說法圖及千佛, 西千佛洞第18窟不空●(上四+下絹)索觀音變相, 西千佛洞第19窟, 西千佛洞第12窟睒子本生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