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二十一 卷 別:石窟
頁 碼:9/5_1864
響堂寺石窟第1窟正壁
響堂寺石窟第1窟正壁
山西榆社
 
響堂寺石窟第1窟左壁
響堂寺石窟第1窟左壁
 

響堂寺石窟
xiang tang si shi ku

位於山西省晉中市榆社縣城西南約5公里的廟嶺山南坡山腰上。響堂寺早已傾圮,據現存遺蹟可知,原大殿面闊三間,後壁依山岩壘砌,殿前有圍牆、山門和石階。寺址內現存洞窟兩個和摩崖造像一處。開鑿年代約在北魏(386~534)晚期至東魏時期(534~550)。摩崖造像在大殿明間後壁,依山崖雕造,是殿內供奉的主尊佛像。第1窟在大殿東次間的東壁崖面上,第2窟在寺院東側的崖面上。現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第1窟平面略呈方形,寬2.36~2.73公尺,高1.08公尺,進深2.37公尺。四角攢尖頂,頂心雕一朵大蓮花,四披無雕飾,明(1368~1644)清(1644~1911)時期彩繪花卉圖案。正、左、右壁前設低壇。正壁(北壁)壇上雕結跏趺坐佛,坐佛兩側壇基上各雕一半月形凹槽,係安置脇侍像之用。從遺址中清理出的一身圓雕菩薩像,底座尺寸與之相合,應為其中的脇侍菩薩之一。左壁上下各開一圓拱形淺龕,上龕內雕一坐佛,下龕內雕一立佛。壁面右下方有一唐永淳二年(683)補鑿小龕。右壁造像布局與左壁基本相同,下龕立佛已被盜鑿。前壁窟門右下方壁面有唐代(618~907)續鑿的五個小佛龕。窟內四壁皆雕滿千佛。第2窟平面略呈方形,四角攢尖頂,窟內無任何雕飾。
 摩崖造像之坐佛高2.6公尺,結跏趺坐於蓮座上,舟形舉身光外緣為火焰紋,內匝為七佛二飛天。
 響堂寺石窟平面略呈方形、四角攢尖頂的洞窟形制最早見於北魏晚期山西等地區的石窟中,如羊頭山石窟、開河寺石窟等。隋(581~618)、唐之後這類洞窟形制較為少見。窟內佛像著褒衣博帶式袈裟,下襬寬博,呈「八」字形斜向展開,佛像的造型特點與北魏晚期開鑿的圓子山石窟比較接近,菩薩衣飾的雕鑿手法亦有同期造像的特徵。
博物館資料:

 

相關詞條:羊頭山石窟, 開河寺石窟, 圓子山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