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十五 卷 別:建築
頁 碼:4/4_1272
廣勝寺上寺毗盧殿
廣勝寺上寺毗盧殿
山西洪洞
 
廣勝寺上寺毗盧殿格扇門
廣勝寺上寺毗盧殿格扇門
 
廣勝寺上寺配置圖
廣勝寺上寺配置圖
 
廣勝寺下寺前殿內部
廣勝寺下寺前殿內部
 

廣勝寺
guang sheng si

原名俱盧舍寺,亦稱育王塔院。位於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分上寺、下寺、水神廟三部分。據《山西通志》載,始建於東漢建和元年(147)。唐大曆四年(769)重建,賜名廣勝寺,元大德七年(1303)毀於地震,大德九年重建,明(1368~1644)清(1644~1911)兩代多次重修、重建。現存建築除上寺飛虹塔及大雄寶殿為明代重建外,餘皆為元代(1271~1368)遺構。一九六一年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寺位於山頂,坐北朝南,建築自南而北依次有山門、垂花門、飛虹塔、彌陀殿、大雄寶殿、毗盧殿、觀音殿、地藏殿等。飛虹塔位於中軸線大雄寶殿前面,保持隋(581~618)唐(618~907)時期寺院布局特點。彌陀殿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殿內主尊阿彌陀佛,兩側脇侍觀音和大勢至菩薩,是元代塑像之佳品;殿內兩山置木經櫥,曾收藏一九三三年發現的中國第一部木版漢文大藏經《開寶藏》複刻本,現藏北京國家圖書館。大雄寶殿面闊五間,殿內主尊釋迦牟尼佛,左右脇侍文殊和普賢菩薩,東西兩壁山牆下有鐵鑄十八羅漢像。
 毗盧殿單檐廡殿頂,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正脊較短;前檐當心間格扇精雕細鏤。殿內佛壇上供奉三佛四菩薩,東西二壁和南北壁兩梢間依壁設木雕佛龕,龕內供三十五佛;北壁當心間和兩次間繪釋迦牟尼佛,佛兩側有十二圓覺菩薩,每側六尊,是明代壁畫中的佳作。
 下寺位於山麓,依山勢而建,有山門、前殿、後殿、垛殿。前殿為單檐懸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當心間前後立內柱,次間不用,梁架施「人」字形柁架大爬梁。殿內壁畫藥師佛會圖及熾盛光佛圖,一九二○年代遭剝離,之後流入美國,現藏美國賓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
 後殿即大雄寶殿,為單檐懸山頂,面闊七間,進深四間。殿內主尊為三世佛,兩旁有文殊、普賢二菩薩,均屬元代佳作。殿內壁畫與建築同期完成,是元代精品,惜東西兩壁的熾盛光佛圖與藥師佛會圖,一九二○年代遭剝離,現分別藏於美國納爾遜藝術博物館與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今僅殘存山牆上角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水神廟在下寺西南側,是歷史上洪洞、趙城兩縣祭祀水神之所,與廣勝寺下寺僅一牆之隔,原本各自獨立,現在一般習慣將水神廟視為廣勝寺下寺的一部分。水神廟的主體建築明應王殿為元代遺構。殿內現存壁畫繪於元泰定元年(1324),其中除祈雨圖、行雨圖和門神外,其餘皆為歷史故事和現實生活題材,具濃厚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