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世司徒班欽卻吉迥乃
ba shi si tu ban qin que ji jiong nai
卻吉迥乃譯名為chos kyi 'byung gnas。生於一七○○年,卒於一七七四年。清代(1644~1911)藏族僧人、宗教學家、語言學家、藝術家。四川甘孜德格人。曾入藏受學於七世達賴喇嘛等多位高僧,並往印度、尼泊爾求法,精通大小五明。屬藏傳佛教噶舉派系,亦為噶瑪噶赤畫派(簡稱噶赤畫派)重要代表。 屢訪尼泊爾、前藏、後藏,及赴康區、雲南麗江等地,興建諸多噶舉派寺院。清雍正五年(1727)重建德格八邦寺(dpal spungs dgon pa)時,親自確定地形、整體設計與指導壁畫繪製。在其推動之下復興噶舉派,並使該寺成為噶舉派中心及噶赤畫派培養繪畫人才的基地。曾於漢地精研漢文、醫學與曆算等,尤專注於研習漢族繪畫技法;深受勉唐畫派大師勉拉頓珠(sman bla don grub)、欽則畫派大師欽則欽莫(mkhyen brtsechen mo)及十世噶瑪巴曲英多吉(chos dbyings rdo rje)等影響。 熱衷於探索和嘗試各派繪畫風格,集諸家之長,開創新噶赤派。筆下人物形象娟秀,雲水精工細染,背景大量留出透明底色,充滿詩意。代表畫作為八邦寺內的壁畫和逾百幅唐卡組畫;典出《如意藤》譬喻故事,表現一百零八個主題,包括釋迦牟尼佛、八世司徒班欽卻吉迥乃供養像等約三十幅的一套唐卡;另有《八大成就師》與《六莊嚴》等唐卡組畫,技法獨具,於藏地前所未見。名揚蒙古、印度、尼泊爾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