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 卷 別:附錄
頁 碼:16/3_1156
持國天王像
持國天王像
 
持國天王像
持國天王像
 
廣目天王像
廣目天王像
 
增長天王像
增長天王像
 
多聞天王像
多聞天王像
 
毗沙門天王像
毗沙門天王像
 
行道天王圖
行道天王圖
 
毗沙門天王像
毗沙門天王像
 
毗沙門天王像
毗沙門天王像
 
法海寺帝釋天及三侍女像
法海寺帝釋天及三侍女像
 
帝釋天像
帝釋天像
 
阿爾奇寺釋迦牟尼佛說法圖之帝釋天
阿爾奇寺釋迦牟尼佛說法圖之帝釋天
 

佛教尊像舉類─四天王、帝釋天

三、護法
 謂誓願保護、維持佛教的諸神總稱,或稱護法善神。佛教經典中常有佛說法後,有梵天、帝釋天、四天王、十二神將、二十八部眾等善神聽聞佛法,而發願護持正法之記載。
 護法的形象多為身著甲冑,手持兵器,氣勢威武而懾人。唐(618~907)不空譯《金剛頂瑜伽護摩儀軌》等經,則具體記載了護法形象畫法。
 (一)四天王
 又稱護國四王、四大天王、四王,即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天王),多著戰袍現將軍形象。此四天王居須彌山四方之半腰,常守護佛法,護持四天下,令諸惡鬼神不得侵害眾生。其中,毗沙門天王在唐天寶年間(74 2~756)因不空和尚所請,解圍安西城兵災,皇帝特頒詔全國供奉,故有單獨造像流行,在藏傳佛教中還被尊為戰神和財富神。
 (二)帝釋天
 梵文Sakra DevanamIndra。音譯略稱釋提桓因,又作天帝釋。諸經論載,其原為摩伽陀國婆羅門,因修布施等福德,上生忉利天,成為三十三天之天主。其形象通常呈天人形,乘白象,手執三股杵。另有神王形等各種造像。
博物館資料:

 

相關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