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毗尼園 尼泊爾 |
|
|
藍毗尼園阿育王石柱 |
|
|
藍毗尼園菩提樹及水池 |
|
|
藍毗尼園
lan pi ni yuan
譯名為Lumbini。位於尼泊爾邊境小鎮百拉哈瓦(Bhairahawa)以西28公里處喜馬拉雅山(Himalayas)麓,處印度、尼泊爾邊境。與佛陀初轉法輪的鹿野苑、證覺成道的菩提伽耶及涅槃的拘尸那揭羅並稱佛教四大聖蹟。該遺址為釋迦牟尼佛誕生地,原屬印度北方邦,十九世紀劃歸尼泊爾版圖。隨著佛教在印度的衰微,該遺址幾乎被世人遺忘。一八九六年,德國考古學家傅爾(Alois A. Fuhrer)與尼泊爾帕爾帕(Palpa)地方長官桑雪(Khadga Samser)領導的考古隊伍重新發現並確認遺址。一九九七年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 該遺址在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協助下,展開重整工作,成立藍毗尼遺址公園,園內有摩耶夫人寺、阿育王石柱、菩提樹、帕斯卡尼聖水池(Puskarni)、僧院和佛塔遺蹟等。摩耶夫人寺於一九九八年重建,高二層,內有寺院遺蹟與一塊標誌石,標示佛陀出生之地。寺前羅列大片以紅磚建造的佛塔遺蹟和僧院遺蹟,推測僧院約建造於西元前五世紀至西元前三世紀間,佛塔約建於西元前三世紀和西元六世紀間。 阿育王石柱立於摩耶夫人寺旁,殘高約6公尺,石面光滑,柱身上以婆羅謎文(Brahmi)刻阿育王法敕:「天佑天愛喜見王(阿育王)登基二十二年,親臨此地朝拜,因釋迦牟尼佛誕生於此。王命刻石,作一形象,並立石柱與圍欄,是為佛陀誕生地……」根據七世紀中國玄奘大師《大唐西域記》中提及:「有大石柱,上作馬像,無憂王(阿育王)之所建也。後為惡龍霹靂,其柱中折仆地。」知柱頭原雕刻馬像,後被雷電所毀。 阿育王石柱正前方有一長方形水池,為帕斯卡尼聖水池。一九三一年挖掘,傳為摩耶夫人誕生太子前之沐浴處,亦是太子初誕生時沐浴處。水池旁有菩提樹,為後人所植。 藍毗尼遺址公園內有各式佛塔、佛教寺院與其他建築,由各國政府及信徒捐資興建。其中較大的寺院包括中國、韓國、日本、緬甸、泰國等國所建。各國寺院區劃分為東區和西區;東區為南傳寺院,西區為大乘與金剛乘寺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