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十三 卷 別:石窟
頁 碼:9/5_1617
奧蘭加巴德石窟第7窟觀音菩薩救濟八難圖
奧蘭加巴德石窟第7窟觀音菩薩救濟八難圖
約六世紀下半葉

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奧蘭加巴德
 

奧蘭加巴德石窟第7窟觀音菩薩救濟八難圖
ao lan jia ba de shi ku di 7 ku guan yin pu sa jiu ji ba nan tu

位於奧蘭加巴德石窟(Aurangabad Caves)第7窟正門右側。圖中央為主尊觀音菩薩,兩側對稱排列八幅救濟圖,上為佛說法像和飛天。
 菩薩跣足立於仰覆蓮台上,體型圓渾,寬肩細腰。帶頭光,頂戴化佛寶冠,綰高髻,髮辮垂於雙肩。眉間有白毫,面貌俊朗。裸上身,裹貼體長裙,腰間繫帶。右手上舉施無畏印,左手垂握長莖蓮花。
 菩薩兩側之救濟場面,從上至下,右側為解除火難、鐐銬難、賊難、水難,左側為解除獅難、蛇難、象難、羅剎女難。每幅構圖一致,內側為觀音菩薩化身,雙腳屈曲,狀若從天而降,前來救難;中間一對男女合掌跪地;外側為各種災害之形象,刻劃生動傳神。此作品反映出當時觀音信仰的流行,亦體現了往返此地之商旅們祈求路途平安的需求。
 六世紀初,印度藝術家出現了改變風格的跡象,作品逐漸脫離理想、完美、和諧及表現寧靜的古典主義,尤其至六世紀中葉,矯飾主義風格成為藝術風尚。這種藝術仍沿襲古典主義藝術家高超、純熟的製作技巧,但卻配以比古典主義藝術更浪漫、感人的內容。此觀音像在形態上是靜止的,然其兩側之八難圖,卻是一種充滿戲劇動作的穿插,即為矯飾主義藝術的特徵。
博物館資料:

 

相關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