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搜尋 >
頁 碼:6/2_752
|
查拉路普石窟釋迦牟尼佛像 吐蕃時期(7~9世紀) 石 西藏拉薩 |
|
|
查拉路普石窟佛立像 |
|
|
查拉路普石窟蓮花生像 |
|
|
查拉路普石窟
cha la lu pu shi ku
譯名為brag lha klu phug。位於西藏自治區拉薩市,西距布達拉宮(lha sa po ta la)約0.5公里處的藥王山,與大昭寺(lha ldan gtsug lag khang)遙遙相對。始鑿於吐蕃時期(7~9世紀),當地人稱「覺康瓊莫」(jo khang chung mo),意即釋迦牟尼小佛殿。依山開鑿,坐西朝東,是藏區僅見的中心柱窟。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寬4.45~5.45公尺,高約2.56公尺,進深5.5公尺,面積約27平方公尺。左、右後甬道寬0.75~1.3公尺。窟內現存造像七十一尊,其中兩尊為泥塑,餘為石雕。西藏的石雕造像為數不多,該石窟是唯一保存較多石刻作品之處,多分布在中心柱的四面和後部甬道的西、南、北壁上。洞窟右壁的前部已經崩毀。窟前崖面上建有一小佛殿。 據藏文文獻《賢者喜宴》載:「茹雍妃在查拉路普雕刻大梵天等佛像……歷十三年圓滿完成。」茹雍妃即松贊干布(srong btsan sgam po,?~650在位)的王妃之一,為西藏最早石窟的開鑿者,在西藏建立了最早的佛殿和佛塔。晚唐(846~907)以後,該石窟幾經興衰,後世多有補修。 造像題材基本分為三類,第一是佛菩薩像,如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三世佛及一佛二菩薩像等;第二為高僧像,如蓮花生、毗盧波及寧瑪派的索爾瓊吉饒扎巴(zor chung shes rab rags pa)等;第三是歷史人物像,如松贊干布、文成公主、祿東贊等。 現存造像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期為唐貞觀十四年(640)以後至中唐(756~846),為石窟開鑿的早期階段,包括中心柱上的十四尊、西壁的三世佛以及北壁的十六尊造像,主要題材是松贊干布等臣屬。雕刻手法熟練,比例勻稱。有桃形或橢圓形頭光。推測應是松贊干布與唐朝文成公主及尼泊爾的赤尊公主聯姻後,佛教信仰進入上層貴族,才開始於西藏開鑿佛教石窟。第二期造像為宋(960~1279)元(1271~1368)時期,窟後部甬道南壁上排的十七尊像、西壁的菩薩和蓮花生像等。菩薩樣式與第一期基本相同,但手法較粗劣,比例失調。第三期造像為元、明(1368~1644)時期,包括甬道南壁中排釋迦牟尼佛和北壁上排的二尊釋迦牟尼佛像。造像簡單草率,形象雷同,皆有塔形身光。 據史料記載,查拉路普石窟是由皇室主持,由尼泊爾工匠開鑿,因此表現出尼泊爾及犍陀羅風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