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二十四 卷 別:石窟
頁 碼:9/5_1866
靈泉寺石窟大住聖窟外景
靈泉寺石窟大住聖窟外景
河南安陽
 
靈泉寺石窟大留聖窟外景
靈泉寺石窟大留聖窟外景
 
靈泉寺摩崖塔林
靈泉寺摩崖塔林
 

靈泉寺石窟
ling quan si shi ku

位於河南省安陽市西南30公里太行山支脈寶山、嵐峰山,靈泉寺坐落於二山之間,舊稱寶山寺,已成為廢墟。石窟開鑿於東魏(534~550)至隋代(581~618)間,包括大留聖窟和大住聖窟,和北齊(550~577)皇家石窟響堂石窟同處在鄴城(今河北臨漳)至太原的主幹道上。一九九六年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留聖窟俗稱道憑石堂,位於靈泉寺東嵐峰山麓,據《安陽縣金石錄》,該窟窟門側有「魏武定四年(546)歲在丙寅四月八日道憑法師造」題記,故知該窟是地論宗僧人道憑於東魏武定四年開鑿的,與創寺同年,是該寺最早、最大的窟龕。該窟坐東朝西,寬3.78公尺,高3.5公尺,進深4.44公尺。窟內三壁設壇,每壁壇上各有一坐佛,可能是北齊時期雕成後移入窟內的。南北兩壁佛壇上各鑿四個拱形小龕,內雕神王。
 大住聖窟位於寶山南麓,是由道憑法師的弟子靈裕於隋開皇九年(589)主持開鑿的。該窟坐北朝南,窟門東、西側分別浮雕那羅延神王和迦毗羅神王。那羅延神王龕上方有銘文曰:「大隋開皇九年己酉歲敬造窟,用功一千六百。廿四像世尊用功九百。盧舍那世尊一龕、阿彌陀世尊一龕、彌勒世尊一龕、三十五佛世尊三十五龕、七佛世尊七龕、傳法聖大法師廿四人。」洞窟平面略呈方形,寬3.43公尺,高2.6公尺,進深3.4公尺。三壁開龕,龕內一佛二菩薩,根據題記可知正壁(北壁)為盧舍那佛,東壁為彌勒佛,西壁為阿彌陀佛。其中盧舍那佛袈裟上刻劃有天、人、畜生、餓鬼、地獄道形象。三壁龕外分別刻過去七佛和三十五佛。窟內前壁有廿四傳法聖師圖線刻以及宣揚末法思想的刻經《大集經‧月藏分》、《摩訶摩耶經》。窟外崖面刻有《法華經》、《七階禮懺文》、《五十三佛名》、《三十五佛名》、《廿五佛名》及《十方佛名》。
 除大留聖窟、大住聖窟外,靈泉寺周圍之寶山、嵐峰山及馬鞍山上還保存有大量的灰身塔及一百五十三座摩崖塔龕浮雕,約建於東魏至宋代(960~1279),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處塔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