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十四 卷 別:建築
頁 碼:4/4_1230
碧雲寺金剛寶座塔
碧雲寺金剛寶座塔
北京海淀
 
碧雲寺碑亭
碧雲寺碑亭
 
碧雲寺鳥瞰圖
碧雲寺鳥瞰圖
 
碧雲寺配置圖
碧雲寺配置圖
 

碧雲寺
bi yun si

原名碧雲庵。位於北京市海淀區香山東麓。據《大清一統志》卷七載,為元代(1271~1368)耶律額爾吉捨宅所建,至順二年(1331),僧人圓通重建,更名碧雲寺。明正德十一年(1516),御馬太監于經擴建;天啟三年(1623),魏忠賢再擴建。清乾隆十三年(1748),擴建羅漢堂及金剛寶座塔。二○○一年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寺坐西朝東,是一座結合山勢布局的縱軸式佛寺範例,共六進院落,呈階梯形逐層升高,自山門至最後一座建築,高度差距100餘公尺。建築分為南、北、中三路,中路是寺院的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菩薩殿、普明妙覺殿(今為孫中山紀念堂)、金剛寶座塔,南、北路有羅漢堂與水泉院。
 天王殿供奉明代(1368~1644)銅鑄彌勒像,高250公分。大雄寶殿面闊三間,單檐廡殿頂,外檐正中懸有長方形匾額,由清乾隆皇帝(1735~1796在位)御筆親題「能仁寂照」四字;殿後院有一座重檐八角碑亭,內立乾隆御筆石碑一通。羅漢堂平面呈「田」字形,其布局雖規整,卻給人迂迴曲折之感,會有重遊或遺漏的錯覺。堂內木質漆金羅漢等雕像共五百零八尊,均高約1.5公尺,千姿百態,是清代(1644~1911)雕塑藝術佳品。
 金剛寶座塔高34.7公尺,是中國現存金剛寶座塔中最高的一座,白石砌,塔下台基二層,皆設台階可攀登而上。寶座上除五座方形十三層密檐塔外,還有兩座小型喇嘛塔,實際上是七塔並峙;罩亭部分亦設計成金剛寶座塔形式,整體造型和諧統一。該塔的結構從真覺寺金剛寶座塔的基礎上發展出來,兩層台基的設計使整座塔更顯宏偉壯觀。寶座台面的佛塔布置突破以前只置五塔的常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