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搜尋 >
頁 碼:8/4_1494
|
雲岡石窟 山西大同 |
|
|
雲岡石窟(局部) |
|
|
雲岡石窟第5~13窟外景 |
|
|
雲岡石窟
yun gang shi ku
舊稱靈岩。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約15公里武州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東西綿延約1公里。始鑿於北魏(386~534),現存主要洞窟四十五個,分作東、中、西三區,多坐北朝南。東區四窟(第1~4窟),中區九窟(第5~13窟),西區三十二窟(第14~45窟)。此外尚有許多小窟,共計一千一百多個窟龕,大小造像五萬一千餘尊。《魏書‧釋老志》記述:「和平(460~465)初,師賢卒,曇曜代之,更名沙門統。初,曇曜以復佛法之明年……於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一世。」自北魏道武帝天興元年(398)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到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遷都洛陽,平城作為北魏統治中心,前後近百年。武州塞地不僅是北魏舊都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與平城間往來的交通要塞,同時又是北魏皇室行幸祈福的聖地。雲岡石窟於此開鑿,遂成為都城附近的佛教聖地,是北朝(386~581)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一九六一年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一年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 雲岡石窟開窟的年代有三種說法:一是北魏神瑞年間(414~415),二是文成帝(452~465在位)復佛法之後的興安二年(453),三是文成帝和平元年(460)。現存主要洞窟,大都是和平元年到太和十八年孝文帝遷洛陽前三十多年間開鑿的,其餘中小型窟龕的開鑿延續到正光年間(520~525)。據《廣弘明集》記載,唐貞觀十四年(640)在雲岡又開始進行個別的石窟工程。然石窟自北魏開鑿以來,遭受氣候變化、崖面滲水、地震等因素破壞,造成許多雕像風化崩塌,歷代雖多進行整修工程,但殘毀部分已難再修復原貌。 按形制和造像內容、樣式發展,該石窟造像主要可分三期。第一期始於北魏和平年間,即和平元年文成帝令沙門統曇曜開鑿的五大窟(第16~20窟),習稱曇曜五窟。此時期的洞窟共同特點是皆為大像窟,平面呈馬蹄形,穹窿頂,開拱門、明窗。主要是三世佛造像組合,正壁主尊深目高鼻,形體偉岸而有氣勢,占據窟內大部空間,形成獨具特色的洞窟形制,屬於北魏早期佛教石窟造像的典型樣式。 此後至北魏太和十八年為第二期,包括東區的第1~3窟及中區的第5~13窟。此階段出現了雙窟,甚至三窟一組的組窟,題材亦較前期豐富。形制主要有大像窟、中心柱窟等。大像窟如第9、10窟,平面呈馬蹄形,穹窿頂,正壁主尊為大型造像,大像左右及後面開甬道成右繞迴行的禮拜道,壁面雕千佛或分層布龕。中心柱窟如第1、2、6窟,平面方形,平頂,洞窟中央雕方形塔柱連接窟頂。洞窟多具前、後室,雕飾華麗。造像體量比第一期小,主尊多為釋迦牟尼佛、交腳彌勒或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像。其餘壁龕分欄分段布局,形式出現了圓券龕、盝形龕、屋形龕及寶塔等漢式建築風格,龕內造像有立佛、坐佛、交腳菩薩、二佛並坐、七佛立像、千佛、半跏思惟菩薩、維摩經變相等。由以上造像主題可知當時《妙法蓮華經》、《維摩詰經》等大乘經典的流行。壁面最下層雕供養人行列,窟頂多雕平棊、蓮花、飛天等圖樣。另有護法神如鳩摩羅天、摩醯首羅天、阿修羅天等;飛天造型多樣,有樂神乾闥婆、舞神緊那羅、金翅鳥迦樓羅,甚至出現飛天夜叉形象。同時有佛傳和佛本生故事,以連環畫式浮雕或龕像表現,如太子競射、降魔成道、鹿野苑初轉法輪、燃燈佛授記本生、睒子本生等故事,更有取材自曇曜與西域僧人吉迦夜合譯《雜寶藏經》的因緣故事。此時期石窟的開鑿正值孝文帝(471~499在位)推行漢化改革,佛裝演變為褒衣博帶式,窟龕構造出現漢式建築形式,反映出與南朝(420~589)文化相互交流的影響。洞窟已由皇室轉由地方官吏、民間信士出資鐫造,如第11窟東壁上層的太和七年「邑義信士等五十四人所造九十四區(軀)諸菩薩像」,該銘刻亦為該石窟中現存最早的造像題記。 第三期洞窟約於北魏太和十八年至正光五年(494~524),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及第4、14、15窟等的中小型窟龕。此時期皇室大規模開窟工程基本已停止,但地方官吏與民間信士仍持續開窟造像,營建規模更小,窟龕總數約一百五十座以上。多為單窟,構造規整,大部分不開明窗,平頂刻蓮花,窟門多呈方形。洞窟類型繁雜,有四壁三龕式、四壁重龕式、中心柱窟、千佛洞等,窟門外崖面上雕飾越晚越趨繁縟。造像面形清秀,長頸削肩,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褶紋重疊而複雜,更為樣板形式化,為北魏晚期佛教造像特色。由於供養人身分不同,洞窟也參差不齊、大小不一,且多在第一期和第二期開鑿的洞窟內外補鑿小龕。 該石窟是新疆以東較早出現的大型石窟群,係北魏集聚國家力量,調遣全國技藝高超的藝術家和工匠所營造,為中國石窟的發展建立了特有的模式。
|
相關詞條:雲岡石窟曇曜五窟, 雲岡石窟第11窟, 雲岡石窟第12窟, 雲岡石窟第13窟, 雲岡石窟第19窟, 雲岡石窟第20窟, 雲岡石窟雙窟, 雲岡石窟第1窟, 雲岡石窟第2窟, 雲岡石窟第3窟, 雲岡石窟第5窟, 雲岡石窟第6窟, 雲岡石窟第7窟, 雲岡石窟第8窟, 雲岡石窟第9窟, 雲岡石窟第10窟, 雲岡石窟第16窟, 雲岡石窟第17窟, 雲岡石窟第18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