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搜尋 >
頁 碼:9/5_1862
|
南響堂石窟第4~7窟外景 河北邯鄲 |
|
|
北響堂石窟遠景 |
|
|
響堂石窟
xiang tang shi ku
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境內的鼓山山麓,包括北響堂石窟、南響堂石窟和水浴寺石窟三處。主要由東魏(534~550)和北齊(550~577)皇室、大臣及高僧經營開鑿,隋代(581~618)續有雕造。北齊皇帝建上都於鄴城(今河北臨漳),定下都於晉陽(今山西太原)。響堂石窟與毗鄰的小南海、靈泉寺等北齊石窟,分布於鄴城以西的太行山東麓一線,地處北齊鄴城與晉陽之間的交通要道上。一九六一年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響堂石窟是河北地區最大的石窟寺,位於鼓山之腰。代表洞窟為第3(南洞)、4(中洞)、9窟(北洞),另外還有五座小型洞窟以及分布於第4、9窟下方山腰間的十五個小禪窟。流傳下來的文獻、碑刻中有關響堂石窟的開鑿,說法不一,但都與高歡、北齊文宣帝高洋(550~559在位)父子有關。一說是渤海王高澄鑿窟葬其父高歡於此,事見《資治通鑒》卷一百六十:「太清元年(547)八月甲申,虛葬齊獻武王(高歡)于漳水之西。潛鑿成安鼓山石窟佛寺之旁為穴,納其柩而塞之,殺其群匠。及齊之亡也,一匠之子知之,發石取金而逃。」《永樂大典》卷一三八二四引《元一統志》說高歡棺槨「默置於鼓山天宮寺旁」,所指與《資治通鑒》為同一事。另一種說法則認為是高洋所創,《續高僧傳》卷二十六「釋明芬傳」曰:「仁壽下敕,令置塔于磁州之石窟寺。寺即齊文宣之所立也。大窟像背文宣陵藏中諸雕刻,駭動人鬼。」北響堂石窟山下常樂寺所存金正隆四年(1159)《重修三世佛殿之記》碑文亦曰:「文宣帝自鄴詣晉陽,往來山下,故起離宮,以備巡幸。於此山腹見數百聖僧行道,遂開三石室,刻諸尊像,因建此寺。」 北響堂石窟第3、4、9窟三大洞中,以第9窟規模最大,開鑿年代最早,其窟外崖面風化剝落嚴重,崖面上部明窗上殘留有仿木構窟檐和覆鉢式塔頂。第9窟為中心柱窟,中心柱南、北與正面(西面)各分上下兩層開龕,下層各大龕,龕內雕一佛二菩薩。中心柱四角刻神獸,基壇立面浮雕博山形香爐、雙獅和神王。窟內南北兩壁各並列鑿六龕,西壁窟門兩側、東壁中心柱兩側各開一龕。計開龕十六個,均為單層覆鉢式塔形龕,與窟外立面塔形、北齊靈泉寺道憑法師燒身塔的形制相似。窟內門壁還殘存有大型的禮佛圖浮雕,但靠近窟門處已毀。 第9窟中心柱三面上層各開三龕,南面上層西起第三龕為一長方形石室,頂部略有弧度,寬1.33公尺,高1.66公尺,進深3.9公尺。石室洞口刻作龕形,與其旁佛龕一樣裝飾相光,安放佛像,確實隱祕不易讓人發現,由此也進一步證實了文獻碑刻中,關於該窟是北齊帝王陵藏窟的記載。而窟前外立面和窟內佛龕設計成象徵佛涅槃的塔形,則當與該窟「陵藏」的性質有關。 第3、4窟外崖面與第9窟相同,外形為仿木窟檐及覆鉢式塔頂。第4窟中心柱南、北、東(後)三面與窟內三壁相連,中心柱正面開一龕,甬道兩側及明間檐下開大龕。第3窟為三壁三龕式,窟內外皆刻有佛經,據窟外晉昌郡公《唐邕刻經記》,可知該窟佛經主要是由北齊晉昌郡公所刻;唐邕刻經始於北齊天統四年(568),竣工於武平三年(572)。此窟頂覆鉢內正壁雕二佛並坐,二側壁各雕一佛像。 南響堂石窟居鼓山南麓,與北響堂相距15公里,主要洞窟七個,分上下兩層,下層兩個,上層五個;另外窟區西北有零散的小禪窟九個。一九八五年為配合石窟加固和靠山閣的遷移工程,在拆除第1、2窟前廊券洞後,於第2窟洞門外兩側發現隋代沙門道靜所立《滏山石窟之碑》。據該碑可知南響堂石窟是在靈化寺比丘慧義的主持下於北齊天統元年(565)開始創建,後得到丞相高阿那肱資助,於北周武帝(560~578在位)滅齊之前竣工,隋鄴縣功曹李洪運重修。 下層第1、2窟為同時開鑿的大型中心柱窟,因窟內刻有《大方廣佛華嚴經》、《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故又分別稱作「華嚴洞」和「般若洞」。第1、2窟布局相近,中心柱或三面各開一龕(第1窟),或僅正面(西面)開一龕(第2窟)。窟內南、北壁均各橫列開五龕。窟內門壁上方皆刻有西方淨土變相浮雕。第2窟的淨土變相於二十世紀初被盜運至美國。第1窟中心柱正面龕內雕像原為七尊,現僅主尊及兩側弟子為原作,中心柱兩側龕內雕刻一佛二弟子。第2窟中心柱正面龕內造像全毀,兩側雕千佛,中心柱右端還殘留有「沙門統定禪師敬造六十佛」的題記。 上層第3、5、7窟均為平面方形,三壁開龕,造像題材均為三世佛。窟前皆有仿木構窟檐,其中第3、7窟窟檐上還有覆鉢和塔剎。第5窟內窟門上方有涅槃圖。第4、6窟平面呈方形,三壁壇上各有一結跏趺坐佛,正壁兩側角各有一菩薩坐像,其餘脇侍像均作立式。根據第4窟「觀世音像」、「阿彌陀像主」題記,可知兩窟正壁為阿彌陀佛、觀音、大勢至組合。第4窟內還鐫刻有《法華經》卷七〈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水浴寺石窟在鼓山東麓,主要存西窟、東窟、摩崖造像及經幢。其中西窟形制與北響堂石窟第9窟相似,窟外崖面上有仿木建築和覆鉢形塔頂。窟內中心柱三面開龕,窟室後壁有北齊武平五年(574)題記,而窟門下部「昭玄大統定禪師供養佛時」的供養人題記,則說明該窟也是由與皇室關係密切的高僧主持營建的。
|
相關詞條:北響堂石窟, 南響堂石窟, 水浴寺石窟, 小南海石窟, 北響堂石窟第3窟, 北響堂石窟第4窟, 北響堂石窟第9窟, 唐邕, 唐邕寫經碑 唐邕, 北響堂石窟第9窟神王像, 靈泉寺石窟, 北響堂石窟第9窟柱礎獸, 靈泉寺道憑法師燒身塔, 南響堂石窟第1窟, 南響堂石窟第5窟涅槃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