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佛及菩薩坐像 朝鮮時期(1392~1910) 金銅 韓國京畿道南楊州市鳥安面水鐘寺八角五層石塔發現 韓國首爾 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
|
 |
佛及菩薩坐像 |
|
 |
佛及菩薩坐像 佛高13.8公分 |
|
|
佛及菩薩坐像
fo ji pu sa zuo xiang
韓國京畿道南楊州市鳥安面水鐘寺八角五層石塔第一層屋蓋石及基壇中台石內發現。此佛像群共十五尊,樣式可分為朝鮮(1392~1910)初期和後期。 朝鮮初期作品有三尊,主尊金銅佛坐像、半跏思惟菩薩與手持寶珠的披帽地藏菩薩像,三尊佛菩薩坐像一同安奉在金銅佛龕內。依據腹藏文,主尊坐佛為成宗二十四年(1493)明嬪金氏捐贈之釋迦牟尼佛像。此像高13.8公分,膝蓋狹窄,方形上身,縮小的頭顱,馬蹄形手臂衣紋,平行狀之裙衣上端以及纏繞數次的腰帶結等,皆是從高麗時期(918~1392)佛像樣式中發展而來的朝鮮初期佛像樣式,特別是尖肉髻頂端的髻珠,反映出中國明代(1368~1644)的新樣式。與佛像一起安奉之半跏思惟菩薩像高9.4公分,披帽地藏高5.2公分,造型雖似相同,但論其尺寸或名稱,皆非相類,故推知原應非屬同組造像。 除了此三尊造像外,其他共十二尊佛、菩薩像,皆是朝鮮後期作品,其中八尊發現於基壇中台石內,另四尊發現於第一層屋蓋石內。其中包括刻有仁祖六年(1628)貞懿大王大妃所造之銘文的金銅毗盧遮那佛坐像。該像方形豐滿的臉龐上,雙眼微閉並露出微笑,與一般朝鮮時期佛像大不相同。頭顱和身體的大小幾乎一樣,上身略向後傾,頭部向前。此外,頭上有中央髻珠和頂上髻珠、短頸、法衣等,皆與國立中央博物館藏一四八二年木雕佛坐像相似。手勢及微低的三角形台座等,與十五世紀中葉佛會寺乾漆毗盧遮那佛坐像相似,均可清楚看出受到朝鮮前期造像樣式之影響。 此組金銅佛像群反映出朝鮮前期和後期佛像樣式,可了解在朝鮮時期抑佛政策下,王室的妃嬪們仍盛行佛事,堪稱為珍貴的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