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山寺山門 臺灣臺北 |
|
|
龍山寺前殿(局部) |
|
|
龍山寺前殿 |
|
|
龍山寺前殿藻井 |
|
|
龍山寺
long shan si
位於臺灣臺北市。始建於清乾隆三年(1738)。嘉慶二十年(1815)因地震重修,同治六年(1867)遭暴風雨侵襲後整修。日治大正八年(1919)棟梁受白蟻蛀蝕,大正十三年修建完工。一九四五年正殿毀於戰火,一九五七年重建完成,之後又經數次修建。現為臺灣直轄市定古蹟。 該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近6,000平方公尺,中軸線上建築由南而北依序有山門、前殿、正殿、後殿,左右兩側為護龍。山門為四柱三間牌樓式,重檐歇山頂,門柱上有孫科所題「龍象為佛門法力表徵杯度錫飛救世共宏菩薩願/山川萃員嶠人文盛美風淳俗厚化民深體聖賢心」石刻。 前殿由三川殿及龍廳、虎廳組成,總面闊十一間。三川殿面闊五間,當心間與兩次間闢門,兩梢間設八角石窗,前廊立一對銅鑄蟠龍柱。當心間楹聯「龍舸度迷津發大慈雲只要眾生回首/山門開覺路入歡喜地更進十住安心」,為康有為所書。殿頂採牌樓升檐式,中央三間抬高,與兩梢間斷開,高低錯落,檐下飾網目斗栱。龍、虎二廳位於三川殿左右兩側,均面闊三間,屋頂為三川脊式。三川殿及龍廳、虎廳正面牆堵由花崗石與青斗石混合組構而成,其間雕飾各種圖案及對聯。 正殿面闊五間,進深六間,重檐歇山頂,四周繞以迴廊,殿外壁面滿布書法石刻。殿內主要供奉觀音、文殊及普賢菩薩,東西兩側佛龕內有十八羅漢,頂部有螺旋形藻井,做工巧妙。 後殿由中殿及左、右配殿組成,總面闊十一間。中殿面闊五間,左右配殿各面闊三間,殿內供奉媽祖、文昌等。左右護龍上設鐘樓與鼓樓,二樓均為盔頂,三重檐,造型特殊。 該寺不論布局、建築、雕刻及彩繪等皆極具特色。雕刻手法豐富,有線雕、透雕與浮雕等,充分展現臺灣傳統寺院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