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寶冠佛坐像及佛傳圖 十一世紀 片岩 高70.5公分 印度比哈爾邦出土 美國紐約州紐約市 亞洲協會博物館藏 |
|
|
寶冠佛坐像及佛傳圖
bao guan fo zuo xiang ji fo zhuan tu
印度比哈爾邦(Bihar)出土。主尊釋迦牟尼佛頭戴寶冠,頸佩繁複精美的大項圈。眉眼細長,鼻子秀挺,嘴唇豐潤,面帶笑容。袒右袈裟薄若蟬翼,僅以雙細線勾勒衣襟和摺疊成帶狀之衣角。肩寬胸厚,腰身修長,右手施觸地印,結跏趺坐。袈裟下襬繞腳踝垂於蓮座上,似扇形展開;蓮座邊緣飾聯珠紋。下方台座平面呈「凸」字形,立面開三龕,中央龕內雕二胡跪人物,其中托水瓶者為地母,持花環供佛者為造像功德主,兩側龕內雕蹲獅,造型對稱。龕下緣刻有佛教傳統的獻供文。 主尊蓮瓣形頭光邊緣雕火焰紋飾,頂端置華蓋,華蓋兩側伸出菩提枝葉。主尊左右兩側分別有坐佛和立佛一尊,從四尊佛像的姿勢和印相,可推知當為表現佛傳四相;左側代表獼猴獻蜜和降伏醉象,右側則為初轉法輪和佛陀自忉利天返人間相。 此類造像於波羅王朝(Pala,約8~12世紀)十分普及,一般嵌於紀念性建築或殿堂的壁龕內。該像修長之身形、刻劃寫實之腰肢、瘦長之面相等特徵,均反映出十至十一世紀間波羅造像的風格。戴寶冠佩首飾的波羅佛像最早見於十一世紀,一說是顯示釋迦牟尼佛為導師及宇宙的領導者,另一說是與金剛乘的發展有著密切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