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 卷 別:附錄
頁 碼:9/5_1884
 

佛教石窟常見佛龕形制舉要

佛龕是開鑿在石窟牆壁上的小型支洞,一般用來供奉佛像。龕內供奉佛像,被形象地稱為佛龕。早期印度石窟沒有佛像,是以塔為中心,象徵涅槃。佛像出現後,則以像塔一體的方式呈現,即在覆鉢塔身部位開一龕,龕中安置佛像,此乃石窟出現佛龕之始。
 佛龕是洞窟造像的主體,是觀者視覺上的焦點,同時亦為建築裝飾的中心。一個洞窟通常有若干個佛龕。佛龕伴隨著當時所弘揚的佛教思想,並與石窟的開鑿過程,不同時期產生不同形制,其變化體現了佛教在世界各國傳播過程中逐漸以觀像作為修行的方式。
 龕形是佛龕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龕楣、龕梁、龕柱及龕基下部的附屬裝飾。常見佛龕形制大致可分為敞口龕、雙層龕、帳形龕、闕形龕、圓拱龕、屋形龕及塔形龕等。
博物館資料:

 

相關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