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海寺山門 北京石景山 |
|
|
法海寺藏經樓 |
|
|
法海寺
fa hai si
位於北京市石景山區,以大雄寶殿內保存精美的明代(1368~1644)壁畫而著稱。據碑記記載,該寺原是龍泉古剎遺址。明正統四年(1439),近侍太監李童集資興建,正統八年竣工,英宗(1435~1449在位)賜名為法海禪寺,並頒《大藏經》一套,為當時頗負盛名的皇家寺院。弘治十七年至正德元年(1504~1506)進行大修,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重修。一九八五年復建了原僅存基址的天王殿。一九八八年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寺坐北朝南,依山勢而建,主要建築分別建於三級平台上,有山門、鐘樓、鼓樓、天王殿、藏經樓、大雄寶殿;僅大雄寶殿為明代建築。山門歇山頂,覆黃色琉璃瓦,面闊三間,拱形券門,斜格木櫺窗。大雄寶殿為廡殿頂,覆灰筒瓦黃琉璃剪邊,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檐下施斗栱,殿前有寬敞月台。殿內塑像已毀,據《敕賜法海寺碑記》及寺中楞嚴經幢上所記,壁畫完成於明正統八年,由宮廷畫士官宛福清、王恕,畫士張平、王義等十五人所繪,雖部分損壞變色,然不失為明代壁畫之代表作。 寺西有正統九年立楞嚴經幢。寺內保存有較為完整的明代法器以及建寺大銅鐘一口,鐘高約2公尺,交龍鈕,鐘身上部鑄有經咒,極為精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