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 卷 別:附錄
頁 碼:18/1_373
青釉
青釉
 
白釉
白釉
 
青白釉
青白釉
 
青花
青花
 
紅釉
紅釉
 
黑釉
黑釉
 
素三彩
素三彩
 
唐三彩
唐三彩
 
彩瓷
彩瓷
 
琉璃釉
琉璃釉
 
珍珠釉點彩
珍珠釉點彩
 
白瓷
白瓷
 
青瓷
青瓷
 
青白瓷
青白瓷
 
青瓷
青瓷
 

工藝技法─陶瓷工藝之顏色釉

顏色釉
 主要是在釉中加入金屬氧化物,並且運用不同的溫度和窯爐的燒製氣氛,產生各具特色和色澤的瓷器。顏色釉以燒成溫度劃分,而有高溫釉、中溫釉和低溫釉等。
 1. 青釉
 又稱青瓷釉。以鐵化合物為著色劑,約1250至1320度高溫燒窯。青瓷釉是中國瓷器中最早出現的顏色釉。習慣上,青瓷的色澤,依肉眼反映的顏色,分別稱為天青、粉青、豆青、翠青、梅子青等。
 2. 白釉
 在生坯的器皿上施透明釉後入窯經高溫燒成白瓷。古代白瓷因胎體和透明釉內所含微量的元素不同,而顯現不同程度的白色,如景德鎮窯所燒青白瓷,白釉中泛微青、福建德化窯白瓷呈現「豬油白」,而北宋定窯白瓷被稱為「牙白」,是因為白釉呈現微黃色調。現代人開發各種化學釉料和輔助料,使白瓷表面的呈色,更加多元化,「乳濁釉」即為其實例之一。
 3. 青白釉
 又稱影青、映青、隱青。北宋時江西景德鎮創燒的一種瓷器,興盛至宋、元。由於含鐵量較多,釉色白中帶青而得此名。通常釉層細薄,釉表面肉眼可見細小冰裂紋。
 4. 影青瓷
 與「青白瓷」同。見「青白釉」。
 5. 青花
 又稱青白花瓷、釉下藍、釉裡青,屬釉下彩瓷。創燒於唐,興於元、明、清。青花瓷是在坯體上以鈷藍釉描繪紋飾,再覆透明釉後,經高溫燒製而成,顯現出「色白花青」之稱的藍色花紋。鈷藍料釉具有無毒、呈色穩定、色澤鮮麗、燒成率高等特點,故多作餐具、茶具或陳列品。
 6. 紅釉
 常見紅釉瓷器的著色劑有銅元素或鐵元素,在高溫或低溫之下燒窯,反映的呈色和質感不一致。明初所燒紅釉瓷胎質纖細、色澤鮮紅,尤其在永樂(1403~1424)、宣德、成化年間燒的單色紅釉瓷,被視為當時瓷器中名貴的品種。
 7. 黑釉
 黑釉是以氧化鐵為主要著色劑,以高溫、經氧化焰燒製,呈純黑色。始見於東漢(25~220)晚期,盛於唐、宋,尤其宋代福建境內相當多的窯址,燒造出品質特佳的黑釉瓷,如建窯黑碗、茶洋窯茶盞等特別受到茶人的青睞。
 8. 素三彩
 在白色胎表面施以黃、赭、綠、藍和紫等色。通常以黃、綠和紫色調為主,不用或少用紅色,故稱為素三彩,又稱澆黃三彩、嬌黃三彩。
 9. 唐三彩
 唐代時,施於陶製品的多色釉,以黃、綠、白三色為主,故稱唐三彩。唐三彩是經素燒和釉燒二次燒成,其色調富麗,裝飾優美,對後世的陶器工藝貢獻很大。唐三彩陶的出現和興盛,正與大唐帝國的興亡一致。
 10. 彩瓷
 亦稱彩繪瓷。在瓷器表面施以彩繪,分為釉下彩和釉上彩兩大類。分別始於唐和宋。明清時期的彩瓷極為興盛,尤以景德鎮窯成品最佳。
 11. 琉璃釉
 始見於戰國時期,屬低溫釉。以石英為主釉料,鉛為助熔劑,鐵、鈷及錳為著色劑,於低溫燒製而成。明清時期的琉璃釉多用於宮廷、佛教建築以及佛塔供具等。
 12. 珍珠釉點彩
 瓷器裝飾技法之一。珍珠釉為一種白如珍珠色的釉彩,點彩是於整體珍珠釉彩上的局部,再施以其他色釉。
 技法
 1. 刻花
 陶瓷器裝飾工藝技法之一。在尚未乾透的器坯體上,以工具刻出紋路,再施釉入窯燒製。宋代(960~1279)許多窯場製作了紋飾美麗、深淺不同程度的刻花瓷器,以耀州窯青瓷作品最具代表性。
 2. 貼花
 又稱模印貼花、模塑貼花。中國陶瓷器裝飾工藝技法之一。貼花是將模印或捏塑的各種紋樣之泥片,用模印、塑印等方法製成各式紋飾,再用泥漿黏貼在已成型的器坯體表面,施釉、入窯燒製而成。
 3. 堆塑
 又稱堆貼、塑貼或堆雕,製作技法與貼花方式雷同。引出或者塑出立體的紋飾,貼在坯體上的一種裝飾方法。
 4. 鏤雕
 又稱透雕、鏤空。於器物上透空雕出各式圖案及紋樣。所刻紋飾透空器壁謂之全鏤或通花。僅淺刻或刻至器壁的一半,則稱為半鏤。漢代到魏晉(220~420)時期的各式陶瓷薰爐都可見透雕紋飾。此技法亦用於其他材質,如玉器、金屬器、木製品等。
博物館資料:

 

相關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