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賓度羅跋囉惰闍尊者像 軸 北宋(960~1127) 絹本設色 高82.1公分 寬36.4公分 日本京都右京 清凉寺藏 |
|
|
第一賓度羅跋囉惰闍尊者像(局部) |
|
|
第七迦理迦尊者像 |
|
|
第八伐闍羅弗多羅尊者像 |
|
|
第十四伐那婆斯尊者像 |
|
|
第十五阿氏多遵尊者像 |
|
|
第十六大迦葉尊者像 |
|
|
十六羅漢圖
shi liu luo han tu
依《扶桑略記》等古書記載,此十六羅漢圖是東大寺學僧●(上大+下周)然於北宋雍熙四年(987)自中國攜至日本。與此畫一同帶至日本的,還有木雕釋迦牟尼佛立像和宋版大藏經等。又依《仁和寺日次記》記載,鎌倉建保六年(1218)清凉寺遭火災,其中「繪像十六羅漢」亦在焚毀之列,此是否即●(上大+下周)然所帶回,尚待確認。依畫風判斷,此作應屬北宋(960~1127)初年作品,是現存北宋羅漢畫中,最著名者,亦為現存十六羅漢畫跡中,年代最早的一件。一九五五年指定為日本國寶。 此套十六羅漢從第一至第十五尊,均記有尊名及序號,唯最後一尊大迦葉未記序號。據《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十六羅漢中並無大迦葉,故此作原可能是十八羅漢,後失去二幅;亦或原作十六幅,其第十六尊注荼半託迦損毀或遺失,而補上大迦葉尊者。每幅皆高82.1公分,寬36.4公分。 畫中羅漢頭顱結構和面部表情誇張,呈胡貌梵相,造型變化多端,形神兼備,與貫休畫羅漢特徵相符合。然全套十六幅中,約有半數羅漢身側伴有侍者或供養人,且勾勒精謹,賦色妍麗,對比強烈,又帶有民間繪畫的某些特點。 羅漢獨坐於深山幽谷或巖洞之自然景觀中,或看經,或沉思,或念佛,或降龍,神閒氣定,其身側之人物,姿態、造型各異,形象多變,如第一尊者面前立一侍者,背對觀者,耳大而尖,生動有趣;第十四尊者身側一呈少年形象的韋馱天,其默然而立,神情恭謹,很是特出。 在構圖上,羅漢繪於畫面中央上方位置,下方留白較多,與南宋(1127~1279)以後,人物主體畫於下方的構圖法不同。畫中人物背景的岩石、土坡皴法,屬北宋山水畫的筆法。人物五官、鬚眉及肌膚,筆法細密而明快。法衣及裙裳部分敷金泥,色彩富麗,對比鮮明,具裝飾效果。畫面雖有剝落、補筆、補色等情形,然大多保存原作的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