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十 卷 別:建築
頁 碼:2/2_756
桑奇遺址
桑奇遺址
印度中央邦波帕爾
 
桑奇遺址分布圖
桑奇遺址分布圖
 
桑奇三號塔
桑奇三號塔
 
桑奇十七號殿堂
桑奇十七號殿堂
 
桑奇五十一號寺院
桑奇五十一號寺院
 

桑奇遺址
sang qi yi zhi

譯名為Sanchi。位於印度中央邦波帕爾(Bhopal, Madhya Pradesh)東北約40公里的山丘上,是世界現存最古且保存最好的佛教遺址。孔雀王朝阿育王(約269~232 BCE在位)為供奉佛陀舍利於此建塔(一號塔),並豎立石柱,王后德維(Devi)亦於此建一座寺院。巽伽王朝(約187~75 BCE)擴建一號塔,並增建二、三號塔及其欄楯。薩塔瓦哈納王朝(Satavahana,約200 BCE~250)完成一號塔及三號塔的塔門。笈多王朝(約320~550)至十二世紀,持續擴建並修建寺院和僧院。十三世紀伊斯蘭教入侵印度後荒廢,一八一八年英國將軍泰勒(Taylor)重新發現,一九一二年由英國考古學家馬歇爾(John Marshall)主持發掘及修葺工程。一九八九年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
 該區目前已挖掘出五十多處遺蹟,包括一號塔(大塔)、二號塔、三號塔、十號柱,另有十七號、十八號、四十號殿堂,和四十五號、五十一號寺院,其中以一號塔最為著名。遺蹟依發掘時間先後順序編號。
 一號塔、二號塔與三號塔形制相似,均為窣堵波式,於圓形台基之上建覆鉢式塔身。除二號塔外,餘塔身頂部均砌一方形平頭圍欄,平頭中央立一傘柱,柱上安三重傘蓋,此形制奠定後人興建佛塔的基礎,影響世界的佛教建築文化。三塔外圍皆有石砌欄楯環繞,部分欄楯雕飾花紋與動物。一號塔與三號塔塔門裝飾豐富,其中尤以一號塔最為特別,布滿精細的浮雕。據說一號塔為供奉佛陀舍利而建,二號塔曾供奉阿育王時期十位高僧舍利,三號塔曾供奉佛陀的弟子舍利弗與目犍連尊者的舍利。
 十號柱即阿育王柱,為阿育王所建,其中刻有銘文的柱身位於一號塔南塔門附近,飾有四獅的柱頭現藏桑奇考古博物館。十七號殿堂建於笈多王朝,立於基座上,平頂,前設帶有列柱的門廊,柱身由下而上呈方形、八角形、十六邊形,再上為浮雕覆蓮,柱頭飾獅子和樹。四十五號寺院為遺址中保存最完整的寺院群,重要建築有庭院、殿堂、塔與僧院,部分建築年代約於七至八世紀間,殿堂則建於九或十世紀。五十一號寺院是該遺址最大的寺院,長33.2公尺,寬32.7公尺,寺內有磚鋪之庭院,並有二十二間小室。
博物館資料:

 

相關詞條:桑奇一號塔, 桑奇二號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