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門石窟第712窟蓮花洞外景 河南洛陽 |
|
|
龍門石窟第712窟蓮花洞門楣 |
|
|
龍門石窟第712窟蓮花洞南壁佛龕群 石 |
|
|
龍門石窟第712窟蓮花洞
long men shi ku di 712 ku lian hua dong
位於龍門西山中部,面東。開鑿於北魏孝明帝(515~528在位)時期,因窟頂浮雕巨大蓮花而名。平面略呈長方形,寬6.22公尺,高5.9公尺,進深9.78公尺。窟門上方雕刻火焰紋尖拱形窟門,正中為一鋪首,龍形龕梁。窟門南側刻一金剛力士像,頭部殘損;上身袒露,帔帛相交於腹前,下身著裙;左手置於胸前,右手似持一金剛杵。 窟內穹窿頂正中雕刻一朵直徑3.6公尺的重瓣蓮花,六身飛天圍繞飛翔。窟內正壁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造像一鋪,主尊為立姿,帶圓形頭光,蓮瓣形火焰紋舉身光。像頭部、手部均有殘損。造像肩部削窄,身體修長,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內著僧祇支,胸部繫帶,袈裟較為寬大,跣足立在低蓮台上。兩側弟子像出壁較淺,身形較矮,身著袈裟,內著僧祇支,一手當胸,一手自然下垂於身側。二像均頭部殘損。二菩薩像頭戴寶冠,繒帶垂肩,兩肩圓形飾物連接瓔珞,帔帛自肩部下垂交叉於腹前。頭部均殘損。左側一身,左手於胸前持摩尼珠,右手提變形摩尼珠;右側一身,左手齊腕處殘損,右手置於胸側持蓮蕾。二像均跣足立於仰蓮圓台之上。 窟內四壁布滿大小龕像,年代從北魏(386~534)延續到唐代(618~907)。龕形多為尖拱、圓券、屋形、盝頂形等。其中南壁的五個大龕以及北壁下層東起的第一、二龕較有代表性;此七龕開鑿於北魏時期,多為圓券龕。龕楣上方雕刻有帷幔,其下方常見維摩詰與文殊辯論的場面,龕楣上多雕刻飛天及千佛。龕內為一倚坐佛與二菩薩或一跏趺坐佛與二菩薩的組合。主尊皆著褒衣博帶式袈裟,結說法印或禪定印,兩側下方蹲有護法獅子,雕刻精細,龕像風格較為統一。南壁上方浮雕有高僅2公分的小千佛,是龍門石窟中最小的造像。 窟內南壁外側有碑刻一方,蟠龍碑首,題記不存,碑上刻滿北齊(550~577)至唐的大小造像。蓮花洞窟內刻有佛經三部;兩部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其一無紀年,推測為北魏所刻,一為唐久視元年(700)皇甫元亨所刻。另有一《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刻於窟外北壁上方,為武周如意元年(692)佛弟子史延福所刻,是中國現存該經最早的石刻本。窟內各壁面保存有大量北朝(386~581)至唐代的題記銘文,其中年代最早的為北魏正光二年(521),可知開窟時間應略早於此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