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門石窟第159窟賓陽南洞南壁佛龕群 石 河南洛陽 |
|
|
龍門石窟第159窟賓陽南洞北壁佛龕 |
|
|
龍門石窟第159窟賓陽南洞
long men shi ku di 159 ku bin yang nan dong
位於龍門西山北部、賓陽中洞南側。北魏景明(500~503)初開鑿,未完工,後經隋(581~618)唐(618~907)兩代續成。唐貞觀十五年(641)魏王李泰為其母后祈福,將南洞修建成其功德窟。平面呈馬蹄形,穹窿頂,寬8.72公尺,高9.85公尺,進深8.18公尺。窟頂正中浮雕複瓣蓮花,八身飛天圍繞飛翔,周圍雕刻有蓮花紋、魚鱗紋、三角垂帳紋,構成一個蓮花寶蓋。窟口內側及南、北壁下層有十神王浮雕像,為北魏時期(386~534)遺存。 窟內主像及四壁大小佛龕為隋唐時造。正壁有一鋪五尊的造像,主尊為阿彌陀佛,髮髻低平,面龐渾圓;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結跏趺坐於疊澀方座上。二弟子一老一少,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或雙手合十於胸前,或於胸前持物。二菩薩像帶桃形頭光,內層為蓮瓣紋,外層為火焰紋。頭戴花鬘寶冠,冠飾化佛、寶瓶;面龐長圓,佩項圈、腕釧,斜披絡腋,兩股長瓔珞相交於腹前,腹部略微鼓起,身軀直立。菩薩一手下垂持物,一手置於胸前。 北壁正中開一大龕,中有一立佛,肉髻高聳、面相圓潤,身著通肩式袈裟,衣紋稠密。南壁正中開一尖拱大龕,龕額為方形帷幕,中設一佛二弟子二菩薩造像一鋪。主尊高肉髻,面相飽滿,著雙領下垂式袈裟,結跏趺坐於仰覆蓮疊澀束腰寶座之上。二弟子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雙手合十,側向主尊。二菩薩侍立於仰覆蓮台之上。據窟旁的《伊闕佛龕之碑》載,此二大龕當為唐貞觀(627~649)魏王李泰所造。 洞口北側的金剛力士肩旁有劉玄意造像題記。洞內四壁約有佛龕一百五十餘個,其中隋大業年間(605~617)二十多個,唐貞觀十五年六個,貞觀十五年以後七十多個,無紀年龕六十多個。在隋唐的紀年龕中,著名的有西壁北側麟德二年(665)王玄策造彌勒像龕,惜龕像已損;北壁大業十二年(616)河南郡興泰縣人梁佩仁造像、貞觀二十二年(648)思順坊老幼開鑿的倚坐彌勒像龕;南壁的貞觀十五年豫章公主、岑文本、魏王□監陸、□妙光、郁久閭,十六年韓方□、石坦妃,十八年楊僧威、張君堯,十九年張婉妃,二十年閻武蓋、石靜業,二十三年合十父等人造像龕。 窟外北壁側摩崖刻一碑,碑額篆書《伊闕佛龕之碑》,碑高4.86公尺,寬1.92公尺,全文約一千八百餘字,為唐太宗(626~649在位)第四子魏王李泰為其母長孫皇后造像的發願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