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四 卷 別:石窟
頁 碼:5/1_174
巴中西龕石窟第44龕菩提瑞像龕造像
巴中西龕石窟第44龕菩提瑞像龕造像
盛唐(712~756)

菩提瑞像高64公分
四川巴中
 
巴中西龕石窟第18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像
巴中西龕石窟第18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像
隋代(581~618)
 

巴中西龕石窟
ba zhong xi kan shi ku

位於四川省巴中市城西約1公里的鳳谷山西龕村,為巴中石窟中開鑿年代最早、雕刻水平最高、內容最為豐富的一處,惜損毀較多。現存九十餘龕,造像約二千一百二十尊;其中第1~52龕分布於山下佛爺灣,第53~55龕、第92龕分布於山腰流杯池,其餘龕分布於山頂龍日寺。
 佛爺灣又稱西龕寺,龕像主要分布在一南北向的崖面上,據第21龕有五代(907~960)題刻的「檢得大隋大業五年(609)造前件古像」題記,推測始鑿於隋代(581~618),現存大部分開鑿於盛唐(712~756),第4龕側有唐開元三年(715)的造像記。造像內容有釋迦牟尼佛、彌勒佛、菩提瑞像、七佛、釋迦多寶並坐、釋迦彌勒、西方淨土變相、觀音菩薩、墓塔和殘碑等。
 第18龕為外方內圓拱形雙重龕,風化嚴重,外龕已毀。內龕正壁雕一佛二弟子,左右兩壁各雕一菩薩。佛結跏趺坐於金剛寶座上,身著袒右袈裟,懸裳覆於座前。有內圓外火焰紋頭光。
 第21龕龕楣裝飾華麗,為巴中石窟唐代(618~907)窟龕門楣裝飾開了先河,成為巴中石窟較之四川其他地區石窟的一顯著特點。龕內造像雖損毀嚴重,但殘存一身力士,長裙褶紋細密,與巴中及廣元的唐代力士樣式不同。
 第44龕為外方內圓拱形龕,內龕雕一佛二弟子四菩薩像,龕口立二力士,左、右壁浮雕天龍八部。主尊佛結跏趺坐於金剛寶座上,頭戴寶冠,項飾七寶瓔珞,臂佩釧,身著袒右袈裟,手作降魔印,身後雕鏤內圓外桃形雙重頭光。四川唐代的摩崖造像中發現多處此種造型佛像,有的有明確的造像銘文,說明此種像為菩提瑞像,即釋迦牟尼降魔成道像。
 流杯池現存二座殘龕和一些殘碑、墓塔等。其中第53龕原雕有西方淨土變相,現龕內雕像雖已風化,但龕口兩側表現西方淨土的天宮樓閣和龕頂華麗的八角形華蓋保存完好,其中天宮樓閣為古建築研究者提供了難得的唐代建築資料。
 龍日山現存三十餘龕,多開鑿於初唐(618~712)、盛唐,內容有釋迦牟尼佛、菩提瑞像、七佛、千佛、觀音菩薩、菩提瑞像與彌勒佛並坐等。第87龕龕內主尊與佛爺灣第44龕主尊造型相同,均為菩提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