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四 卷 別:石窟
頁 碼:5/1_162
巴中南龕石窟外景
巴中南龕石窟外景
四川巴中
 
巴中南龕石窟第116龕阿彌陀佛龕像
巴中南龕石窟第116龕阿彌陀佛龕像
盛唐(712~756)

佛高1公尺
 

巴中石窟
ba zhong shi ku

位於四川省巴中市。巴中市境內現存石窟五十九處,窟龕五百餘個,造像八千多身,分布於巴中市周圍的南龕、北龕、西龕、東龕,水寧鎮的水寧寺、千佛崖,化城鎮的石門寺,興文鎮的沙溪,三江鄉的龍門村、佛爺灣等處。以佛教造像為主,有少數佛、道合龕造像和明(1368~1644)清(1644~1911)至二十世紀初儒、道和民俗造像。石窟的開鑿年代,據西龕第21龕左側壁有五代(907~960)人題刻,說明西龕在五代時曾有「大隋大業五年(609)」的古佛像。盛唐(712~756)達於鼎盛,唐天寶年間(742~756)以後逐漸衰落。
 巴中造像內容豐富,主要以顯教為主,亦有不少密教題材,有西方淨土變、釋迦牟尼佛、彌勒和觀音。釋迦、彌勒二佛或分別坐於同時開鑿的相鄰兩龕中,或並坐於一龕中;也有將釋迦牟尼佛雕刻成菩提瑞像形式,即釋迦牟尼降魔成道像。另外有些造像內容如水寧寺主尊兩側的十大弟子形象、北龕的十二藥叉大將,以及西龕、北龕和石門寺等地的佛、道合龕造像,在巴中石窟中雖不是主要題材,但在四川其他地方亦很少見,是研究巴中乃至四川地區佛教石窟珍貴的實物資料。
 巴中石窟的窟龕除了少數為三重龕,大多為雙重龕。雙重龕的內龕形制有帶尖拱形龕楣的圓拱龕、素面圓拱龕、佛帳形龕三種,外龕則為敞口平頂。三重龕的內龕為桃形龕楣,中層為佛帳形龕,外龕敞口平頂。其中佛帳形龕頂上大多雕飾重檐,檐下龕楣懸鈴、帳等物,兩側的龕柱則為帳柱。龕楣和龕柱雕刻精美為該處石窟所獨有。主尊身後壁面多淺浮雕天龍八部、飛天和菩提樹等,頂部雕飾華蓋,三壁大多設有低壇。
 巴中石窟的造像風格和內容多由中原經米倉道傳入,受唐代(618~907)長安(今陝西西安)、洛陽一帶的藝術風格影響明顯;佛像身軀壯碩,面相豐腴,菩薩端莊華麗,力士勇猛威武。此地常見的造像題材菩提瑞像,來源亦為北方的兩京地區;其圖像乃唐朝使臣王玄策出使印度時,由隨行雕塑家宋法智圖繪法像,帶回長安。此外,巴中的窟龕形制和造像內容,如雕刻精美的重檐式佛帳形龕、人形化的天龍八部等,在中原長安、洛陽地區則甚為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