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搜尋 >
頁 碼:5/1_180
|
巴中南龕石窟 四川巴中 |
|
|
巴中南龕石窟 |
|
|
巴中南龕石窟第86龕一觀音二菩薩二力士像 盛唐(712~756) 石 觀音高1.59公尺 |
|
|
巴中南龕石窟
ba zhong nan kan shi ku
位於四川省巴中市城南5公里的南龕山腹,為巴中石窟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者。現存有編號的窟龕一百七十六個,始鑿於初唐(618~712)。現存唐代(618~907)的紀年銘文有開元(713~741)、會昌(841~846)、中和(881~885)等年號,此外,唐、宋(960~1279)以來詩詞題記不計其數。一九八八年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一年合併增加水寧寺、西龕、北龕石窟。 南龕主要造像內容有釋迦牟尼佛、三世佛、彌勒佛、菩提瑞像、千佛、阿彌陀佛與五十二菩薩、雙頭瑞像、如意輪觀音菩薩、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毗沙門天王、觀音與地藏、地藏、訶利帝母(鬼子母)、經幢和墓塔等。現存龕像主要集中在南龕山神仙坡山崖東面的北段,南段主要是墓塔。 第16龕主尊為如意輪觀音菩薩像,此題材在巴中僅此一龕。唐代不空譯《觀自在如意輪菩薩瑜伽法要》、《觀自在菩薩如意輪念誦儀軌》等相關經典均記載與如意輪觀音有關的修行儀軌、方法和其殊勝功德。第33、62龕,龕中刻阿彌陀佛及觀音、大勢至菩薩,龕內環壁雕刻五十二尊聞法菩薩坐於蓮花上,是反映西方淨土思想的題材之一。 第65、94等唐代龕均以毗沙門天王為主尊造像,且有明確紀年和造像銘文;第65龕開鑿於唐乾符四年(877),第94龕開鑿於唐會昌六年(846)。中晚唐到五代(907~960)時期四川地區佛教龕像大都有此題材造像,《宋高僧傳》卷一「釋不空」條中記載了中國專門單獨供奉毗沙門天的緣由。 第68、74、81龕,以訶利帝母為題材,是四川同類題材中最早者。規模較小,有的僅附刻於他龕的側壁,雕刻簡樸,訶利帝母既無頭光亦無蓮座,宛若民婦,懷抱一小兒,八子圍坐。 第37、103龕,龕內主尊結跏趺坐於金剛寶座上,頭戴寶冠,項飾七寶瓔珞,臂佩釧,身著袒右式袈裟,手作降魔印。原稱此造型佛像為大日如來,後於四川唐代造像中發現多處這種造像,如廣元千佛崖石窟第366窟菩提瑞像窟就有明確的造像銘文,說明此造型佛像為菩提瑞像。 第83龕主尊為一雙頭瑞像,在四川目前僅此一例,為中國石窟雕像中最早且唯一的一處。雙頭瑞像故事在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二「健馱羅國」中有詳細記載。 第86龕為雙重龕,內龕正中刻觀音跣足立於覆蓮台上,頭戴寶冠,斜披絡腋,下著長裙,雙手損毀。左、右壁上方各刻一菩薩跣足立於蓮台上,下方各刻一力士。
|
相關詞條:巴中南龕石窟第16龕如意輪觀音菩薩像, 巴中南龕石窟第25龕地藏菩薩像, 巴中南龕石窟第62龕阿彌陀佛經變龕, 巴中南龕石窟第83龕雙頭瑞像, 巴中南龕石窟第94龕毗沙門天王像, 巴中南龕石窟第103龕菩提瑞像, 廣元千佛崖石窟第366窟菩提瑞像, 巴中水寧寺石窟, 巴中西龕石窟, 巴中北龕石窟, 巴中石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