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搜尋 >
頁 碼:5/1_190
|
巴米揚石窟西大佛龕像(毀壞前) 約七世紀初 石 高55公尺 阿富汗巴米揚 |
|
|
巴米揚石窟西大佛龕像(局部,毀壞前) |
|
|
巴米揚石窟西大佛龕頂(毀壞前) 壁畫 |
|
|
巴米揚石窟西大佛龕像
ba mi yang shi ku xi da fo kan xiang
位於巴米揚(Bamiyan)河谷南岸斷崖之西端。約開鑿於七世紀初。龕口呈三葉形,頂部縱券形,龕底寬21公尺,高58公尺,底部進深31.5公尺,頂部進深15公尺。龕頂周圍內原設有迴廊,佛首正壁開有三洞孔,兩側壁有七洞孔。龕底部周圍鑿有八個洞窟和四個獨立龕。龕內原存有一尊大佛立像和豐富的壁畫,惜於二○○一年與東大佛同時為塔利班(Taliban)政權所摧毀。 該龕大佛俗稱西大佛。中國玄奘《大唐西域記》中提到:「梵衍那國……王城東北山阿,有立佛石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曜,寶飾煥爛。」由此顯示,此即為玄奘所見之金色大佛。依據考古學家及毀前之圖片資料,此佛高55公尺,面形方正,頸、身軀及四肢粗壯,體型壯偉,曾為世界最高之立像。兩上肩豎直而下,雙腳筆直站立,此為西大佛與東大佛不同之處。著通肩袈裟,衣褶線條細密均勻,為秣菟羅(Mathura)藝術風格。原通身貼覆金箔,並以各種寶石嚴飾。 佛龕內原繪有豐富的壁畫,龕頂中央為彌勒菩薩像,結跏趺坐於樹下,有菩薩列像環繞於四周,伎樂天和供養天人分布於菩薩列像之間。東西兩側壁有坐佛列像和飛天圖。佛龕壁畫與西大佛像構成整體,為巴米揚石窟題材組合的主要形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