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四 卷 別:石窟
頁 碼:5/1_196
巴米揚石窟東大佛龕像(毀壞前)
巴米揚石窟東大佛龕像(毀壞前)
約六世紀中葉至下半葉

高38公尺
阿富汗巴米揚
 
巴米揚石窟東大佛龕像(毀壞後)
巴米揚石窟東大佛龕像(毀壞後)
 

巴米揚石窟東大佛龕像
ba mi yang shi ku dong da fo kan xiang

位於巴米揚(Bamiyan)河谷南岸斷崖之東端。約開鑿於六世紀中葉至下半葉。龕呈圓拱形,下寬15公尺,上寬9公尺,高40公尺。龕頂周圍內設有迴廊,有通道可通往地面,東西側壁各有一洞孔,似當初安裝木構件遺跡。龕底部周圍鑿有七個洞窟和一龕,形制各異。
 龕內原主尊大佛立像與部分壁畫,惜於二○○一年與西大佛同時為塔利班(Taliban)政權所摧毀。大佛,為釋迦牟尼佛立像,俗稱東大佛。中國玄奘《大唐西域記》中記載:「東有伽藍,此國先王之所建也。伽藍東有●(金+俞)&石釋迦佛立像,高百餘尺,分身別鑄,總合成立。」由此可知,當時玄奘所見即為此像。據考古學家記載及毀前之圖片資料,該像原高38公尺,頭部碩大,臉部已毀,胸部寬厚,頸部、身軀和四肢粗壯,整體構造比例比西大佛勻稱。兩手臂向前伸出,右手略出。由於肘部斷失,兩下臂及手的姿勢無法得知。跣足而立,右腳比左腳略向外。頭髮呈波狀式,通肩式袈裟,衣褶線條均勻,呈現秣菟羅(Mathura)藝術風格。大佛胎芯為崖壁岩石,表面以灰泥覆蓋塑造,厚約10公分,再以銅箔貼覆其身,足後部鑿通道,可繞佛足禮拜。
 龕頂和佛首東、西側壁原殘存壁畫。龕頂繪有以太陽神為主體的天象圖,佛首東、西側壁有禮佛圖,現皆已毀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