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搜尋 >
頁 碼:7/3_788
|
炳靈寺石窟第3窟石塔 唐代(618~907) 石 甘肅永靖 |
|
|
炳靈寺石窟第3窟西壁壁畫(局部) 明代(1368~1644) |
|
|
炳靈寺石窟第3窟北壁壁畫(局部) |
|
|
炳靈寺石窟第3窟
bing ling si shi ku di 3 ku
位於下寺窟群最南端。唐代(618~907)開窟建塔造像,明代(1368~1644)重繪壁畫。窟寬3.4公尺,高3.52公尺,進深3.1公尺,平面方形,平頂,形制較大。窟內造像均已毀壞,現有唐代雕造的一座石塔和南壁兩小龕保存較好。明代初年全窟被藏傳佛教加以改造,重新繪製壁畫,是炳靈寺石窟中現存最早的藏傳壁畫洞窟。窟內南壁和石塔北面下方有明代「嘉靖十□(五)年(1531)」、「嘉靖(1522~1566)癸□□月二十五日」等墨書題記。 唐代石塔位於窟內正中,為方形單層,由塔頂、塔身和塔基三部分組成,塔高2.23公尺,塔基寬1.4公尺,縱長1.39公尺。塔身仿中國傳統木構建築樣式,面闊三間,塔身正面中心鑿一方形龕,檐下四柱上承斗栱。屋頂刻出瓦壟、垂脊,上起平座為塔頂,現餘棕色覆鉢和山花蕉葉。塔基方形,其上四沿遺留有孔眼,可知基座上曾有欄杆,正面設十級踏道。此石塔塔形完整、雕工精湛,塔頂上印度佛塔式覆鉢與塔身仿中國傳統斗栱建築結構巧妙結合,建築形式新穎別致,是研究唐代建築的珍貴資料。 石窟南壁上下各開一小龕,龕內均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五身像。上龕較小而淺,龕內佛左手托鉢,右手提巾角立於圓台上;兩側弟子為迦葉、阿難;二菩薩捧珠於腹前。下龕較大而深,寬1.07公尺,高1.16公尺,進深0.73公尺。佛善跏趺坐,體態健美;二弟子已失;二菩薩各持蓮蕾、捧鉢立於兩側,身姿已具有盛唐(712~756)菩薩造像的曲線美。 窟內明代所繪壁畫內容十分豐富,達40平方公尺,分布於窟內頂部及四壁、石塔四面及塔基、小龕內壁等處。窟內西壁繪有坐佛、菩薩、弟子及羅漢圖等。南壁畫五十身藥師佛、三面十二臂菩薩、四面八臂菩薩、護法明王、十一面千手觀音等。北壁畫多臂觀音、藥師佛、文殊菩薩、多臂菩薩等。東壁繪千佛、神王等。此窟是炳靈寺密宗壁畫保存最完整、內容最豐富、最有代表性的洞窟,壁畫繪製精美,藝術水準較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