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悲觀音變相 九至十世紀 壁畫 原新疆吐魯番柏孜克里克石窟第20窟主室正壁 德國 柏林國立博物館亞洲藝術館藏 |
|
|
柏孜克里克石窟第20窟
bo zi ke li ke shi ku di 20 ku
位於木頭溝河西岸斷崖中部,鑿於九至十世紀。該窟是回鶻高昌(9世紀中葉~1209)初期,回鶻人在封堵原有洞窟的基礎上,使用土坯在崖前券砌而成的大型中心殿堂窟,有前室、主室及甬道。主室平面呈方形,穹窿頂,正壁(西壁)地面殘留佛台座痕跡,兩側開甬道和後甬道相通形成右繞禮拜的空間。 主室正壁以大悲觀音變相為中心,南北壁面配置毗沙門天王,為密教題材。前壁門兩側分別繪回鶻男女供養像,各分三排。最下一排的畫像約有半人高,一邊繪一位男供養人,另一邊繪一位女供養人。中排分別為二男二女,最上一排各為三男三女。 南、北、後甬道壁面繪製十五幅佛本行集經變相,表現釋迦牟尼佛過去累世誠心供養諸佛,終至成佛的題材。每幅畫面上方有中亞婆羅謎(Brahmi)文夾用梵文的榜題,中間畫一立佛,兩側從上到下分繪天部、執金剛、比丘、菩薩、婆羅門、國王和商人等。一幅畫表現一個主題,著名的內容為雲童子受決定記經變、婆羅門以香湯供佛、長者精舍供養尸棄佛、寶幡蓋供養如來等,是回鶻佛教藝術中數量最多、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題材。北甬道內側壁繪製與人等高的法惠、進惠、智通三位都僧統供養像,上端橫列漢文和回鶻文書寫的人名榜;南甬道內側壁亦繪三身持花高僧像,上端橫列婆羅謎文字的題記。 第20窟因被流沙掩埋,整窟的壁畫色彩保存鮮豔如初,是柏孜克里克石窟回鶻高昌初期最精美的壁畫作品,人物造型保持了唐代(618~907)豐肌秀骨的特點,線條堅勁流暢、迴圈超忽,色彩富麗堂皇,畫面生氣盎然。男女供養人像均以寫實的手法表現了回鶻王室家族的風貌。惜壁畫在二十世紀初幾乎全部被德國探險家勒柯克取走,現保存在德國柏林國立博物館亞洲藝術館,部分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戰火中。中心殿堂窟的洞窟形制與大型本生因緣故事,以及多幅密教繪畫,是反映回鶻高昌初期佛教藝術多民族、多元文化交融最具有代表性的洞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