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搜尋 >
頁 碼:19/1_334
|
釋弘一(1880~1942) |
|
|
入一切智藏度無量眾生 軸 一九三九年 釋弘一(1880~1942) 行書 紙本墨跡 高99公分 寬40公分 臺灣高雄 佛光山寺藏 |
|
|
釋弘一
shi hong yi
俗姓李,名文濤,改名廣平、成蹊,號叔同、淑同、瘦桐。喪母後改名李哀,字哀公、息霜。其他別署甚多。法名演音,號弘一,晚年自號晚晴老人。生於一八八○年,卒於一九四二年。僧人、藝術教育家、畫家、書法家、音樂家、戲劇家。浙江平湖人。出生於天津。自幼愛好書畫,精通篆刻,尤好詩文詞賦。二十六歲東渡日本,留學東京上野美術學校習西洋畫,又入音樂學校習鋼琴;組織春柳社,演戲劇。回國後擔任天津工業專門學堂教師、上海《太平洋報》文藝主編等,後至浙江第一師範學校任教,介紹西洋戲劇、音樂、繪畫,開風氣之先。亦為中國油畫、廣告畫及話劇的先驅之一。豐子愷、劉質平等為其得意門生。 一九一八年,於浙江杭州虎跑寺出家,投禮了悟和尚為師;後於杭州靈隱寺受具足戒。發願畢生精研戒法,專弘南山律宗;操行至苦,跣足芒鞋,雲遊各處,講經弘法。平生推崇印光大師,效其不收徒眾、不主持寺院之風。深具愛國情操,抗日戰爭(1937~1945)後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的口號。著有《彌陀義疏擷錄》、《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清涼歌集》、《華嚴聯集》、《戒本羯磨隨講別錄》、《四分含注戒本講義》、《南山道祖略譜》等。 出家後,諸藝俱捨,唯以寫字與人結緣。其字體出家前為魏碑體,出家後盡退剛猛之氣,轉方筆為圓筆,字體結構、字距、行間愈趨疏朗,字形更形修長,用筆渾樸莊凝,氣韻恬淡虛和,具體呈現「平淡、恬靜與沖逸之致」,後世公認其書法為清代(1644~1911)以來,高僧擅書自成一體之佼佼者。 曾為福建泉州崇福寺大雄寶殿題匾「戒香普薰」。書法作品《僧伽六度經》,藏江蘇南通廣教寺;《十輪經偈》,藏浙江溫州博物館;《五言聯句》,藏浙江海寧錢君陶紀念館;《入一切智藏度無量眾生》,藏臺灣高雄佛光山寺;《大方廣佛華嚴經偈頌集句》、《華嚴賢首品偈》,藏臺灣臺北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華嚴經合論集》,藏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福建泉州承天寺珍藏其手書聯句等。其他另有諸多寫經與題字,如《悲欣交集》、《南無阿彌陀佛》、《佛說五大施經》、《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阿彌陀經》、《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等。著有《臨古法書》、《李息庵法書》等書法相關著作。一九二八年豐子愷為祝師五十壽,繪護生畫五十幅,由弘一大師題詩五十首,刊行《護生畫集》初輯,爾後陸續創作,編為五冊。臺灣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擇其多幅護生畫,以半浮雕彩繪再現人間。香港西方寺塔塔基外圍青石壁刻弘一大師所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繪畫方面有《弘一大師羅漢畫集》、《弘一大師羅漢長卷》行世,描繪百位羅漢形象。篆刻作品有南無阿彌陀佛白文長方章、隨遇而安白文方章等,並有《李廬印譜》、《晚晴空印聚》等。 後人為其作像者眾,其中徐悲鴻為大師七十誕辰紀念所繪的油畫像,藏福建泉州開元寺弘一法師紀念館。福建泉州清源山彌陀岩弘一大師舍利塔,塔內正壁線刻豐子愷所繪白描弘一像;上方刻大師示寂前所賦偈:「問余何/適廓爾/亡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塔東南側巨石上刻其臨終遺墨「悲欣交集」四字。此外還有《弘一大師翰墨因緣》、《弘一大師墨跡文物圖錄》等行世。
|
相關詞條:豐子愷, 靈隱寺, 崇福寺, 廣教寺,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佛光山寺, 徐悲鴻, 開元寺雙塔, 弘一大師舍利塔, 十輪經偈 釋弘一, 西方寺, 承天寺, 華嚴賢首品偈 釋弘一, 隨遇而安 釋弘一, 釋印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