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五 卷 別:石窟
頁 碼:5/1_270
皮央石窟
皮央石窟
西藏札達
 
皮央石窟禪窟
皮央石窟禪窟
 

皮央石窟
pi yang shi ku

譯名為phyi dbang brag phug。位於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札達縣托林寺(mtho lding dgon)北偏西約40公里處,在東嘎石窟(dung dkar)第一地點北面。皮央遺址為一處由寺院建築、城堡遺址及石窟遺蹟等組成的大規模佛教遺蹟。係因與東嘎石窟間尚未發現十五世紀後的宗喀巴(tsong kha pa)畫像或題名,推測該石窟開鑿時間約在十一至十三世紀前後,最晚應不逾十六世紀。石窟類型包括禮佛窟、僧房窟、禪窟及安置古德高僧遺骨的瘞窟等。大體分布於前山、後山與山頂,共有四區。前山是第一區,呈南北向直線分布,從溝谷北端開始往南編號為第1~433窟。後山分第二、三區,第二區洞窟走向由南北向轉為東西向,共有洞窟一百四十五窟;第三區從谷底部折向西側至皮央遺址的最西端,共編二百四十七個洞窟。山頂為第四區,洞窟編號第1~37窟。四個區域共計洞窟八百七十二窟,加上其他分散未編號的洞窟,實際洞窟應近一千座,但目前尚未發現任何關於石窟的文獻記載可供參考。一九九六年東嘎皮央石窟群列為西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窟壁畫多以佛、菩薩、佛母、度母、女神、供養天、高僧祖師、護法神、力士、供養人、佛傳故事、曼荼羅與各種動、植物等裝飾圖案為主要題材。第一區第351窟出現了噶當派高僧畫像。第四區第32窟內有薩迦派的貢嘎寧波(kun dga' snying po,薩迦五祖之首)、扎巴堅贊(grags pa rgyal mtshan,薩迦五祖之三)、薩迦班智達貢噶堅贊(sa skya pan di ta kun dga' rgyal mtshan,薩迦五祖之四)等人物;衣飾已不見三角形大翻領長袍,而著小衣領,或對襟式衣袍、披肩等取代。而早期流行的暈染畫法,已轉為單線平塗,設色多以紅、黃、綠等為主調。
 壁畫中出現的世俗人物,多穿著三角大翻領衣,衣袖寬長,袖口、衣邊鑲寬帶;由服裝、隨從等生活場面,與吐蕃王室貴族相似,推論應是石窟的出資功德主。畫面寫實地反映出當時的生活與服裝樣式,提供可貴的歷史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