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二十五 卷 別:繪畫
頁 碼:16/3_1094
觀音寺普賢菩薩像
觀音寺普賢菩薩像
明成化四年(1468)
壁畫
四川新津
 
觀音寺天女像
觀音寺天女像
 
觀音寺帝釋天像
觀音寺帝釋天像
 
觀音寺帝釋天像(局部)
觀音寺帝釋天像(局部)
 
觀音寺大辯才天像(局部)
觀音寺大辯才天像(局部)
 
觀音寺普眼、彌勒及威德自在菩薩像
觀音寺普眼、彌勒及威德自在菩薩像
 
觀音寺威德自在菩薩像
觀音寺威德自在菩薩像
 
觀音寺韋馱天像
觀音寺韋馱天像
 
觀音寺密迹金剛像
觀音寺密迹金剛像
 
觀音寺文殊及圓覺菩薩像(局部)
觀音寺文殊及圓覺菩薩像(局部)
 
觀音寺圓覺菩薩像(局部)
觀音寺圓覺菩薩像(局部)
 
觀音寺清淨慧菩薩像
觀音寺清淨慧菩薩像
 

觀音寺壁畫
guan yin si bi hua

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新津縣觀音寺毗盧殿。毗盧殿建於明天順六年(1462),坐北朝南,殿內供奉三身佛,中央為法身毗盧遮那佛,東西兩側分別是報身盧舍那佛、應身釋迦牟尼佛。殿內壁畫面積94平方公尺,主要分布於東西兩壁和佛龕背後,被譽為該寺的鎮寺之寶。
 東西兩壁主要繪十二圓覺菩薩,每壁三鋪,各書題記,據題記可知畫幅諸像尊名及供養人姓名,並知此畫完成於明成化四年(1468)。十二圓覺菩薩的名號見於唐代(618~907)佛陀多羅所譯《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該經記載十二位覺行圓滿的菩薩,輪流於佛前請問因地修證之法,佛分別作答,授予十二法門。
 該殿東壁自南而北第一鋪繪圓覺菩薩、文殊菩薩,第二鋪繪威德自在菩薩、彌勒菩薩、普眼菩薩,第三鋪繪清淨慧菩薩。西壁自北而南第一鋪繪普賢菩薩,第二鋪繪金剛藏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第三鋪繪普覺菩薩、賢善首菩薩。菩薩台座、頭光兩側繪有二十四諸天及供養人像等,畫面上方飛天翱翔。
 十二圓覺菩薩雙目低垂,雙唇微閉,臉龐圓潤,神態端嚴,均呈坐姿,手中分別持經卷、如意、寶劍、寶珠等物。諸天形象各異,有帝王、文臣、武官和天女等,神態或溫文儒雅,或威猛,姿勢或側首,或傾身。或著寬袖長袍,或著鎧甲,或穿天衣。手或執笏,或持寶扇,或現多臂,各持不同法器,或雙手合掌,肘上置一金剛寶杵。
 壁畫構圖主從有序,如菩薩居於畫幅中央,坐高180公分,諸天高150公分,供養人則僅高約90~100公分。壁畫採工筆重彩畫法,用線採蘭葉描、鐵線描及釘頭鼠尾描等技法,菩薩的臉、胸和手足用暈染表現立體。設色以朱砂、石綠為主,色調柔和,間用瀝粉貼金,更顯莊重富麗。菩薩天衣以珍珠粉勾勒紗紋線條,筆筆精到,淋漓盡致的表現絲織品特有的質感。
 相較於北京法海寺壁畫和石家莊毗盧寺的明代中期壁畫,該寺壁畫更側重表現菩薩肌膚的柔潤和衣飾的華美,體現出不同於中原地區的審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