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十五 卷 別:石窟
頁 碼:9/5_1770
駝山石窟第1窟南壁造像龕
駝山石窟第1窟南壁造像龕
武周長安二年(702)

山東青州
 
駝山石窟第1窟龕像
駝山石窟第1窟龕像
隋(581~618)至唐代(618~907)

 

駝山石窟
tuo shan shi ku

位於山東省濰坊市青州市城東約4公里處,山巒呈南北走向,望之如駝峰,故名駝山。據第1窟右壁唐長安二年(702)題記,可知最晚至武周時期(684~705)已有駝山寺。駝山石窟開鑿於山之東坡近山頂處的一處石灰岩崖面上,主要包括石窟五個,自北向南依次編號為第1~5窟,另外還有摩崖造像群。一九八八年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駝山石窟以第3窟規模最大,開鑿最早,是在傾斜的岩面向內鑿進,在窟前形成甬道,窟內平面呈橢圓形,窟口微收。該窟為一大像窟,窟內後壁高壇上雕一佛二菩薩。佛螺髮,肉髻低平,面部方圓,頭部比例偏大,身體豐壯,著雙領下垂式袈裟,衣紋極簡,裙襬較短。主佛座前有「大像主青州總管柱國平桑公,像主樂安郡沙門都僧蓋」題記,依據平桑公韋操任青州總管的時間及樂安郡廢棄的時間,學者推測第3窟的開鑿時間約在隋開皇元年至三年(581~583)之間。
 第1窟為一長方形平頂窟,後壁壇上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窟口內側雕二菩薩二力士。主尊頭頂高肉髻,猶如冠形,胸飾項圈,著袒右袈裟,雙手結禪定印。左右壁有後代補鑿的像龕,多係武周長安年間(701~705)造,這就表明該窟開鑿於武周長安年間之前,為初唐(618~712)窟。
 第2窟平面呈方形,三壁設壇,壇上雕一佛二菩薩,佛著鉤鈕式袈裟,其頭頂上部有開皇十年(590)字樣,從造像風格及雕鑿手法上看,亦應鑿於隋代(581~618)。
 第4、5窟處於整個崖面較次要的位置,開鑿年代應較第2、3窟略晚,大約要到隋開皇(581~600)末或唐代(618~907)。駝山石窟第4窟主尊為倚坐,可判定為彌勒佛;第2、3窟主尊均為結跏趺坐佛,左手作與願印,右手施無畏印,兩側有脇侍菩薩。第2窟脇侍菩薩側有「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名號題記,第3窟佛座下也有「無量壽」刻銘,故推測第2、3窟造像題材應為無量壽佛、觀世音和大勢至組合。
 山東地區出土了大量的單體造像,但在開鑿石窟上卻遠不如中原北方。在隋代開鑿駝山石窟之前,山東僅北魏(386~534)末至東魏(534~550)開鑿有黃石崖和龍洞石窟,這兩處石窟或係利用天然洞穴雕造,或僅依壁鑿淺龕,真正開窟造像實始於駝山石窟。駝山石窟在窟龕形制、造像題材及樣式上與南朝(420~589)有一定的淵源關係,另外也受到了鄴城、長安地區造像樣式的影響。
博物館資料:

 

相關詞條:駝山石窟第1窟, 駝山石窟第3窟, 駝山石窟第2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