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十二 卷 別:石窟
頁 碼:9/5_1592
雲岡石窟第5~13窟外景
雲岡石窟第5~13窟外景
山西大同
 
雲岡石窟第5~8窟外景
雲岡石窟第5~8窟外景
 
雲岡石窟第9及10窟外景
雲岡石窟第9及10窟外景
 
雲岡石窟雙窟平面圖
雲岡石窟雙窟平面圖
 

雲岡石窟雙窟
yun gang shi ku shuang ku

位於中區及東區,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皆為兩窟成組,合為雙窟。第11、12、13窟,更是三窟的組合。另外,第3窟當時未能完工,推測可能也是規畫雙窟的形制。這些雙窟(包括第3窟)都是開鑿於北魏和平六年至太和十八年(465~494),屬雲岡第二期最為流行的洞窟形制。
 雙窟的特點,不僅位置相鄰,開鑿時間及規模相近,而且在統一的規畫之下,洞窟形制與內容布局等配套整合,蔚為壯觀。雙窟開鑿的時期正值孝文帝(471~499在位),由於推行漢化,宣導鮮卑等諸北方民族與漢族之間的融合,發展經濟,使國力空前雄厚。一般認為,雲岡雙窟的開鑿與孝文帝和馮太后合稱「二聖」有關。
 雲岡第二期雙窟規模宏大而嚴謹,雕刻精細華麗,內容豐富。窟外壁面之間通常會有碑、柱、塔等標誌,如第7、8窟龜趺承負的大型豐碑柱體(通高約13公尺);第9、10窟的象馱須彌座柱(已嚴重殘毀);第1、2窟由於殘毀,目前已看不到雙窟的標誌;第5、6窟為龜趺馱負的高層大塔。
 第1、2窟為中心塔柱窟,外壁和前庭均為整體結構,窟內形制、規模、布局等相對一致,但互不相通。第5、6窟窟室形制有所不同,第5窟繼承雲岡第一期穹窿頂的大像窟形制,第6窟則是平面方形的中心塔柱形制,互為補充,相輔相成,但二窟外壁形制布局統一,規模相當。第7、8窟,第9、10窟及第3窟皆為前後室結構,平面呈長方形。第7、8窟前室隔牆有拱門相通,前後室規模相當;第9、10窟前室有列柱,進深較淺,隔牆亦有拱門相通,後室皆為穹窿頂。主尊為大型造像,後方均有甬道供迴行右繞禮拜之用。第3窟前室獨立對稱,後室寬度相當於兩個前室的寬度。
 雙窟是雲岡石窟的重要特色之一,其洞窟大、內容豐富,成為中國佛教石窟建築的典範,直接影響到北魏(386~534)以後中原地區的石窟形制,如鞏縣石窟、龍門石窟等均有雙窟出現,但在規模與形制都無法與雲岡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