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十 卷 別:雕塑
頁 碼:12/3_870
桑奇一號塔東門造像
桑奇一號塔東門造像
一世紀初
砂岩
印度中央邦波帕爾
 
桑奇一號塔北門造像(背面)
桑奇一號塔北門造像(背面)
 
桑奇二號塔龍王浮雕
桑奇二號塔龍王浮雕
 
桑奇二號塔三寶標浮雕
桑奇二號塔三寶標浮雕
 

桑奇塔造像
sang qi ta zao xiang

位於印度中央邦波帕爾(Bhopal, Madhya Pradesh)東北約40公里的桑奇遺址(Sanchi)內,該遺址是世界現存年代最早且保存最好的佛教遺址。其中桑奇一、二、三號三座大型佛塔的塔門保留了大量石雕藝術,時間橫跨西元前二世紀至一世紀,為研究佛教早期藝術的珍貴史料。
 桑奇一號塔,又稱桑奇大塔,以阿育王(約269~232 BCE在位)時期所建的舍利小塔為核心,西元前二世紀中葉再進一步以磚石包砌擴建。塔外環繞無裝飾的岩石圍欄,四面入口處各有一座塔門,由三道中間微拱的橫梁和兩根方形立柱以插榫法構成,梁、柱均布滿精緻的浮雕裝飾。橫梁上部有法輪、三寶標等象徵佛教的符號和守門神像,橫梁之間有法輪柱、菩提樹及守門神等浮雕支柱,其間配有騎象或騎馬的人物像等。在左右凸出的部分有飛翼獅子、騎象人物、樹下藥叉、藥叉女等圓雕,兩端還有高浮雕的迦樓羅。
 從浮雕的風格判斷,桑奇一號塔塔門的建造時間以南門最早,其後依序是北、東、西門,約在半個世紀內陸續完工。作品包括佛傳故事逾三十例、本生故事五例,另有數例的阿育王史傳圖。南門西側立柱的銘文說明作者為居住在附近商城毗迪薩(Vedisagiri)的象牙雕刻匠師,密集緊湊的填充式構圖,使塔門整體視覺效果宛若是巨型的象牙雕刻。橫梁浮雕以獨特的空間表現將連續性的場面展現於砂岩之上,其中南門第二道橫梁背面的六牙象王本生、北門第三道橫梁前後兩面的須大拏本生、東門第二道橫梁正面的踰城出家等均為重要作品。另外,東門北柱上的藥叉女立像,更是突破了早期巴爾胡特佛塔藥叉女正面直立的呆板拘謹造型,以富於律動感的「S」形三屈式呈現,首創標準印度女性人體美的藝術規範,為後世印度雕刻、繪畫所沿襲。
 桑奇二號塔雖無塔門,但圍欄保存完好。圍欄柱共計八十八根,欄柱上有五百件圓形浮雕,其中半數以上的圓形浮雕和壁板,表現的內容成為印度藝術史上之里程碑,宛如佛教的歷史。圍欄內外飾古風式圓形浮雕,圖案以蓮花紋居多,其餘還有滿瓶蓮花、象、孔雀、龍王、摩竭魚等裝飾圖像,造型稚拙古樸,為巽伽王朝(約187~75 BCE)雕刻的早期典範。入口處隅柱的方形或長方形區間雕有佛塔、菩提樹、禮拜法輪柱及雙象灌沐藥叉女拉克希米等裝飾浮雕。浮雕內容有悉達多太子踰城出家、證悟、佛陀第一次說法和涅槃等佛傳,以象徵式的傘蓋、菩提樹、空座上的法輪或以佛塔來表現佛的存在,不同於巴爾胡特及菩提伽耶圍欄雕刻中常見的佛教故事題材。從質樸和平面性的雕刻風格上來看,除一部分後代修改過的作品之外,其製作時間應在西元前二世紀末,早於巽伽王朝所造的巴爾胡特圍欄雕刻。一般認為這些浮雕出自附近的毗迪薩石匠之手,但圖案設計構思各異,不乏樸素而有趣的作品。
 桑奇三號塔僅存南邊塔門,不見一號塔塔門浮雕中常見的佛傳故事;其中在第二道橫梁有一群組的人們向佛塔禮拜,柱子上雕刻佛塔和雄偉的法輪;第三道橫梁上的帝釋天樂園(最勝宮)及龍王大戰摩竭魚最為引人注目,風格略晚於一號塔,一般認為是一世紀至一世紀中葉的作品。
 桑奇遺址出土的文物及由周邊收集的雕刻,目前大部分都收藏在山丘下面的桑奇考古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