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搜尋 >
頁 碼:6/2_398
|
克孜爾石窟外景 新疆拜城 |
|
|
克孜爾石窟外景 |
|
|
克孜爾石窟谷西區外景 |
|
|
克孜爾石窟谷東區外景 |
|
|
克孜爾石窟
ke zi er shi ku
又稱克孜爾千佛洞。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拜城縣克孜爾鄉東南約11公里的戈壁山崖下,南臨木扎提河,與卻勒塔格山隔岸相望。佛教自印度、中亞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首及新疆地區。古龜茲(今新疆庫車一帶)是中國絲綢之路北道上的佛教大國,建寺開窟造像較早,在今新疆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緣一線分布有多處石窟群,克孜爾石窟是其中現存規模最大、年代最早、最具代表性的石窟。現已編號的洞窟達二百三十六個,以中部蘇格特溝為界,可分為谷西區、谷內區、谷東區及後山區。已編號的洞窟中,有約七十五個洞窟,窟形完整,壁畫保存較多,塑像僅有個別洞窟殘留。一九六一年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克孜爾石窟迄今沒有發現有關開窟的文獻記載和紀年銘文,可知其比較參照的資料也極為罕見,因此克孜爾石窟的年代分期至今仍是研究的重點。較早提出年代分期的是德國的漢學家,他們依據二十世紀初在克孜爾石窟的調查和揭取的壁畫,將繪畫風格與石窟中發現的古龜茲文寫本進行對照,認為克孜爾石窟壁畫的年代在五世紀末至八世紀初。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後,中國學者通過考古調查,結合繪畫風格,參照碳十四檢測數據,主要是四至八世紀的遺存,可大致分為早(約4世紀)、中(約5~6世紀)、晚(約7~8世紀)三期,八世紀以後廢棄。 克孜爾石窟洞窟形制是根據預定的目的和用途而鑿建的,使用功能不同,決定著洞窟的不同形制。該石窟按其用途可分為四種類型,即中心柱窟、大像窟、方形窟和僧房窟。 中心柱窟是龜茲地區石窟中最有特點的洞窟形制,由印度的支提窟(caitya)演變而來。分前室、主室及後室(或稱後甬道)三部分,主室平面呈方形或長方形,券拱形頂,主室正壁兩側開甬道與後室相通,形成中心柱。一方面可供佛教徒右旋禮佛,另一方面又適宜當地岩體疏鬆的地質特徵。現存中心柱窟共有五十九個,前室多已崩毀。典型的中心柱窟,壁畫、塑像分布較有規律,一般在主室正壁,即中心柱前面開龕塑像,龕上方及窟門上方半圓形壁面繪帝釋窟說法或天宮說法圖,左、右側壁以方格為欄界,繪因緣佛傳故事,構圖均以佛說法為中心。券頂中脊畫有日天、風神、立佛、雙首金翅鳥及月天等天象圖,兩側為整齊的菱格須彌山圖案,菱格中繪佛本生、因緣或佛傳故事。左右甬道兩壁繪覆鉢塔,或繪立佛、供養人及佛傳故事等,頂部多繪菱格圖案。後室後壁下設涅槃台,塑佛涅槃像,壁面分別繪弟子舉哀、焚棺、八王分舍利等涅槃變題材。壁畫保存較完整有第13、17、38、80、104、118、171窟等。 大像窟與中心柱窟的形制相近,屬同種類型。一般無前室,主室敞口,高大寬敞,正壁中央塑大型立佛,左、右甬道與後室貫通,造像和繪畫題材與中心柱窟大體相同。大像窟在克孜爾石窟中現存七個,代表洞窟有第47、48、77、139、154窟。第47窟是克孜爾石窟最大的一窟,主室高大,寬7.6公尺,高16.5公尺,進深7.8公尺。左右兩壁有整齊排列的鑿孔五排,推測原有五列泥塑彩繪的佛像。兩甬道外側壁也各有菩薩塑像七身的殘跡,甬道頂繪坐佛及天人。後室後壁存涅槃台,原有佛涅槃塑像,殘存彩繪的佛身光、佛弟子。後室券頂繪有飛天。第47窟基本代表了龜茲地區大像窟的面貌。雕塑、壁畫中多見佛和菩薩形象,呈現出大乘佛教的面貌,可能與鳩摩羅什弘宣大乘佛教的歷史有關。大像窟多為早期的洞窟,約開鑿於四世紀,年代要早於阿富汗巴米揚石窟大像的開鑿,在佛教傳播的歷史上有其特別的意義。 方形窟比較複雜,其平面和窟頂都呈現出多樣的趨勢。方形窟前室多崩毀,主室平面呈方形或長方形,前壁開窟門,或一側開門,一側開窗,有的門兩側各開一窗。主室中央有的設佛壇,壇上塑像,周壁繪佛傳因緣故事,如第76、14窟;有的主室正中不設壇,後壁多繪菩薩或高僧壁畫,如第49窟。 僧房窟主要為供僧人起居開鑿的洞窟,窟內無塑像、壁畫。一般在主室的一側開甬道通向主室,主室平面作方形,橫券頂,內有壁爐,無煙道。有些僧房窟被改建成禮拜窟或其他類型的洞窟,現存僧房窟約占該克孜爾石窟的四分之一。各種形制不同、用途各異的洞窟,大多規律地修建在一起。這一個個組合可能就是一組寺院,大寺院可有十多個洞窟,小寺院只有幾個洞窟。 克孜爾石窟的壁畫主要表現唯禮釋迦的思想內容,壁畫風格明顯地存在兩種風格,即犍陀羅風格和龜茲風格。第76、212窟為第一種風格,第17窟、38窟、80窟則為第二種風格的代表。克孜爾石窟大量繪製的佛本生和因緣故事,大部分集中在中心柱窟主室券頂上,通常是在菱格圖案內以佛說法為中心安排故事情節,一格一圖,構圖簡練。可辨識的題材有六牙象王施牙、設頭羅健寧王捨身施饑民、月光王施頭、兔王焚身施仙人、獼猴救人被害、尸毗王割肉貿鴿、大光明王捨頭、薩埵那太子捨身飼虎、須大拏太子樂善好施、億耳入海、梵志燃燈、波塞奇畫佛及舞師女作比丘尼等上百種。主室四壁表現釋迦牟尼一生行跡的佛傳圖,是大型連續性壁畫。自門壁上方兜率天說法,到左右兩壁排列整齊的佛傳因緣,到正壁帝釋窟說法、鹿野苑說法,構成了以佛說法為中心的佛一生所有化跡,情節約有六十餘種。其中帝釋窟說法是克孜爾石窟中較多出現的題材,一般畫在中心柱主龕兩側,在克孜爾石窟中約有三十餘幅。 克孜爾石窟原是壁畫、塑像並盛的狀況,因十一世紀以後新疆地區改信伊斯蘭教,石窟廢棄,加之人為破壞、自然風化等因素,窟內的塑像基本沒能保存下來。又因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外國探險隊多次盜竊揭取,石窟再遭劫難,窟內壁畫滿目瘡痍、傷痕累累。僅德國探險隊割取的壁畫就有二百五十二塊,328.07平方公尺。二戰中這些被揭走的壁畫再遭毀壞,部分流失。近年通過國際合作,一些揭取的壁畫經過比對已能確知原在洞窟中的位置,有利於了解石窟壁畫的題材內容和整體面貌。
|
相關詞條:巴米揚石窟, 克孜爾石窟第77窟, 克孜爾石窟第80窟, 克孜爾石窟第80窟本生因緣圖, 克孜爾石窟第14窟, 克孜爾石窟第118窟, 克孜爾石窟第47窟, 克孜爾石窟第47窟佛坐像, 克孜爾石窟第48窟, 克孜爾石窟第171窟, 克孜爾石窟第17窟, 克孜爾石窟第17窟設頭羅健寧王本生圖, 克孜爾石窟第38窟, 克孜爾石窟第38窟須大拏太子本生圖, 克孜爾石窟第212窟億耳本生圖, 克孜爾石窟第17窟尸毗王本生圖, 克孜爾石窟第13窟佛度善愛乾闥婆王因緣圖, 克孜爾石窟第13窟盧舍那佛像, 克孜爾石窟第14窟大光明王本生圖, 克孜爾石窟第14窟兔王本生圖, 克孜爾石窟第14窟馬王本生圖, 克孜爾石窟第14窟馬堅龍王本生圖, 克孜爾石窟第14窟智馬本生圖, 克孜爾石窟第14窟獅王本生圖, 克孜爾石窟第14窟樵人背恩本生圖, 克孜爾石窟第17窟白象本生圖, 克孜爾石窟第17窟獼猴本生圖, 克孜爾石窟第38窟波塞奇畫佛因緣圖, 克孜爾石窟第38窟薩埵那太子本生圖, 克孜爾石窟第38窟轉輪王燃燈供養因緣圖, 克孜爾石窟第47窟供養弟子像, 克孜爾石窟第76窟出遊四門圖, 克孜爾石窟第76窟佛說法圖, 克孜爾石窟第76窟降伏魔女圖
|